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锦州,锦州
   可是这些部门也在发生“辞职潮”。比如另一个经济部门——铁道部,部长也辞了。孙科一看,不是还有一个次长吗,而且据他所知,此人还有点金融界从业的经历,于是二话不说,拉过来就准备拖到财政部去顶杠。

    这个倒霉的次长叫黄汉梁,当时吓得脸色都变了,一个大男人,呜呜地就哭了起来,还一边哭一边请求孙院长饶了他(“痛哭陈辞”),直把财政部当成了阎王殿。

    孙科已经被逼得没办法了,当然不答应:你说不想干就不干吗?做梦!

    黄汉梁万般无奈,只得怀着赴刑场一样的心情去赴任。

    结果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国库分文没有(宋子文拿去做了“人情”),逼债的倒有(每月光还上海银行就要几千万)。

    下面得力的人则全跑光了——那都是宋子文的旧人马,特别是工资每月在500以上的,一个不剩,全辞了(这就是金领的好处,暂时不差钱,一旦宋复职,不仅可以再回来,还能加薪升职)。

    民国以降,要评最弱内阁,孙科的草头班子绝对榜上有名,虽不一定能摘得魁首,至少候选资格是有的。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对孙科的窘情看在眼里,深表同情,谓之:焦头烂额。

    锦西风暴

    焦头烂额,这就是关东军进攻锦州时南京政府的背景。

    使人目瞪口呆的是,就在国难当头的那些日子里,一帮政客却还在蝇营狗苟,你争我夺,进行激烈的内部权斗,全不顾及大好河山正遭异族入侵。

    作为弱势政府的领导人,孙科自顾尚且不暇,又有何能力调动部队去东北与关东军进行作战。

    锦州告急的时候,他也确实开了会,讨论增援问题。

    但会开了大半天,仍然毫无结果,并无一兵一卒北上赴援。

    孙中山是“知难行易”的倡导者,他的公子却着着实实地尝到了“知易行难”的苦头。

    由于既得不到政府支援,又担心被日军从塘沽或秦皇岛登陆切断退路,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29日,锦州地区的东北军开始向关内撤退。

    然而故土之恋,人皆有之。很多老兵为此失声痛哭,不忍离去。

    一切似乎都已经在预示着,从此将与东北永绝矣。

    果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没能再返家园。

    每当午夜梦回,永远失落的是那个种满大豆和高梁的地方。

    别了,美丽的松花江。

    别了,那无尽的宝藏。

    别了,我无助的同胞和衰老的爹娘。

    44个军用专列,满载10多万东北军士兵,由锦州不停地驶向170公里以外的山海关。由于军列来去过于频繁,甚至因此引起了日军的高度紧张和戒备,还以为是从关内调来对付他们的中国军队。

    由于分驻锦州各地,用了一周时间,才全部运完。

    一千多年前,一位美丽的女子曾在后宫发出过泣血的哀叹: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她叫花蕊夫人,是五代后蜀人,这句叹息被她写在了《述亡国诗》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3日,嘉村旅团前锋数百人越过大凌河。

    河面已经结上了厚厚一层冰,但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再踩着冰面跑过来,因为大凌河上有守军来不及破坏的铁桥。

    过了大凌河,很快就兵临锦州城下。

    到了这里,日军已再不抱任何幻想。他们很清楚,在这里迎接他们的,必将是一场恶战血战大战。

    覆尸满城,流血漂橹,几乎是一定的。

    作为前锋,只能第一个在锦州城“玉碎”了。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重镇锦州,兵家必争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简介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目录 > 第十四章 锦州,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