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界租期已近
际上就横亘在麦理浩面前,他马上就要做出回答。他无法绕过去。
3月27日下午,李强部长和麦理浩举行了座谈。当时在座的有柯利达大使,有中国外交部的官员宋之光。麦理浩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请宋之光转达他——第25任港督的意愿,能否在《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祖借新界99年之后,中国继续租让给英国呢?
但是中国一直没有回答。
3月29日上午,中国最有资格回答麦理浩的人回答了。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了麦理浩。陪同邓的还有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外贸部部长李强。
邓小平身着中山装,步履稳健。他和麦理浩相握时,麦理浩感觉到了他的力量。
自从麦理浩向外交部正式提出续租要求后,外交部有关人士曾委婉地回答麦理浩:中国不打算将香港再租给你们,中要收回香港。
但是,富有经验的麦理浩一直认为这只是一个国家部门的声音。他还不太甘心。他还抱有一线希望。他认为他了解中国。当下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他想听到邓小平的声音。
在没有会见邓小平之前,老成持重的麦理浩看了许多关于邓小平的有关材料。他认为,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是一个世界级的传奇人物。在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他卓然不群,自有一席之地;在当下的第二代领导人中,他的威信正如日中天,将会成为真正的领袖人物。材料上介绍,他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颇具性格的人。他早年留学法国,16岁即出门远行。他那时的名字叫邓希贤。1925年,邓小平成为中国旅法支部的负责人,被法国政府迫害,后转学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在这所学校里,他结识了蒋经国。现在,作为海峡两岸两大政治对手,他和他的同学彼此幽幽相望,至今不能释怀。
麦理浩是从一件小氕上认识邓小平的个性的。在苏联上学时,邓小平的脖子上常围着一方围中。苏联的冬天是漫长的,因此,这方围巾就成了他的醒目的标志。但是,他却少有时间戴帽子。通常人们认为,在寒区生活,帽子是重要的。但邓小平却不。他宁可不栽帽子也要佩上围巾。他那时才20出头年纪,这方围巾成了他的美学追求。他说这围巾是从法国带来的,那里的清洁工人拣马粪时每人都佩戴这样的围巾。邓小平勤工俭学需要钱,而清洁工人挣钱最多,于是邓小平就加入清洁工人的行列,每天凌晨星斗阑干时即起床,在阒无人迹的大街上俯拣马粪。巴黎的大街给邓小平的印象是深刻的,即使是那些马粪,也和他的家乡四川的马粪不同,巴黎的马粪带有工业时代热气腾腾的信息。邓小平认为法国的清洁工人是美的,是他最亲近的朋友,也是他赖以生存的保障。所以,当他别离巴黎,抽身而去的时候,他捎走了一方巴黎的围巾,做为永久的纪念。他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只要他自己认为美就行。所以,他是独特的,也是固执的。最初,他的固执给他以帮助,围着一方法国巴黎围巾的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赢得了一个姑娘的爱情,她的芳名叫张锡瑗。后来,他们回国在上海结了婚。文革期间,邓小平的固执使他几乎家破人亡。他本人被送至江西南昌劳动改造。后又几上几下,被人喻为打不倒的小个子。现在,各种迹象表明,邓小平时代已经到来。
麦理浩想,这是有着个性魅力的人。
不久前,邓小平刚刚去了美国访问。麦理浩通过卫星电视曾看了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的实况转播。
1979年1月31日下午三时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公共广播公司的记者在华盛顿布莱尔大厦采访了邓小平。当时,美国人只提问了有关台湾的一些问题。但尽管答者和问者都没提到香港问题,麦理浩仍认为这次答记者问同样也是针对香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