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走出国门,享誉国际学术界
    1985年,一封信从美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来到中科大。那是一封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函,收信人是张亚勤。

    在这之前,张亚勤根本没有出国的打算,没有考托福、GRE,甚至都没申请过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本科毕业后,张亚勤考上本校电子工程硕士,继续深造。硕士即将毕业时,张亚勤正在做通讯方面的硕士论文。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和整个发展水平和全球还有很大的距离。计算机的速度比较慢,加减乘除还没有自己算得快。而且输入、输出的设备比较原始,当时用的是纸带穿孔,首先像打字机似的把程序用0、1打到一个纸带上再输入到电脑里,一有问题的话,你的程序就通不过。张亚勤从事的课题是相关应用,是热力学,关于风动方面的计算机数字采集的一个课题。他的指导老师在学术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他说:“教授可以说是整个手把手教我,包括选题、每一步的试验结果和最后的论文撰写和答辩等。我一方面在做论文,一方面也读很多书和相关论文,也接触了其他领域的一些知识。”

    经常查资料的张亚勤,有一次读到了一篇文章,他觉得无比困惑,怎么就看不懂呢?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皮克·霍兹。现在人们所熟知的CDMA的前身就是阔频通讯,皮克·霍兹是这一领域的鼻祖之一,他原来是军事通讯方面的专家。

    1984年底,皮克·霍兹教授到北京访问。因为中科大和中科院是姐妹单位,中科大是中科院的大学,所以读研时张亚勤经常去北京调研,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皮克·霍兹当时有好几场的讲座,其中一场讲座,由于张亚勤对通讯比较懂,而且读过他的文章,做了皮克·霍兹的翻译。

    张亚勤觉得皮克·霍兹教授讲得特别有意思,尤其是CDMA,用密码就可以有这么多种通讯的方式,可以提高通讯的容量、效率,太神奇了。皮克·霍兹走了之后,张亚勤继续读他的文章,遇到问题了,当时还没有Email,就给他写信。皮克·霍兹教授很热情,回过一两封信。

    皮克·霍兹对这位19岁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热情,印象深刻,所以就写信问他是否愿意到美国来上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给他奖学金。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还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是数学、物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希望到国外读博士,读工程专业的机会少一些,因为数学、物理比较容易拿到奖学金。

    1985年底,张亚勤硕士毕业,回到了太原。那时的他有几个选择,一是接受皮克·霍兹教授的邀请,前往美国继续自己的科研;另一个选择是,一直想尝试新领域的张亚勤,可以去德国学企业管理。他当时在太原理工大学一边任教一边等待机会,最终他欣然接受了华盛顿大学抛出的橄榄枝。

    1986年9月,他来到美国,成为皮克·霍兹的门生。

    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12岁的大学生,一直在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在20岁那一年,即将远赴重洋的他,又将在美国的学术界激起怎样的巨浪?

    20岁的张亚勤,从山西太原到安徽合肥,再到美国华盛顿,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张亚勤说:“去了之后,感觉什么都特别新鲜,对一切都感觉特别好奇,甚至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有些不同。”

    那时他住在离学校半个小时路程的地方,没有车,他常常是走路去上学,路上会经过白宫、美国的国务院、国会大厦、世界银行很多机构。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场大游行,上百万人在反核武器,原本打算去上课的他也加入了。

    在异国他乡接受教育,张亚勤还是感觉到了不适应。首先是语言问题。他说:“尽管我的英文算是不错的,但第一学期上课的时候,50%~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走出国门,享誉国际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