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结盟微软,如同对一位朋友的承诺
优秀的人才。

    那时适逢回国的第一个高潮,很多人回国是为了创业,比如张朝阳以及后来回国的李彦宏组建互联网公司。所以当张亚勤听李开复说回来做研究,觉得挺新鲜的,和别人回来的目的不太一样。

    但张亚勤感觉,当时不但是在做一个实验室,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一流的研究院,他们其实也是在创业,在创造一个历史。

    当时很多人都不了解张亚勤做出的选择,这在美国也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张亚勤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微软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公司,我也很想回到中国,而且我还想继续我的研究。因此,微软中国研究院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选择,可以为我提供一个平台。”

    张亚勤说,自己在人生重要关头的抉择,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有时是根据自己的感情,而很少出于一种特别逻辑的思维或者特别系统的考虑。做出加盟微软的决定,他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待遇如何,中国的空气如何,自己将有什么得失。这一决定就像是对一位朋友的承诺,要闯出一番事业。

    刚回国的他,面对的是正在展开新画面的中国,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新事业,前方必然面临着许多不可知的挑战。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20个年头,对外交流也已经渐成气候,但当时中国的研究水平和世界还有较大差距。张亚勤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他说:“当时完全是一张白纸,你可以随意去勾画。”

    张亚勤是个天生喜欢冒险,喜欢挑战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有乐趣。他说:“这样的生活,常常期待着能够出现一些惊喜。就像通讯里面的一个概念叫做熵,熵越大,随机性越大;不确定性越大,也就越有意思。如果事先什么都知道,对自己的10年、20年看得很清楚,能够看到自己退休前、退休后的状态,熵为零,那样的状态太没意思了。”

    成立研究院的第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找到一流的人才。研究所的领军人物已经确定了,李开复领导语音识别方向,张亚勤负责多媒体方向。

    1998年新年前夕,张亚勤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回美国探亲。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让许多杰出的中国海外学者十分感兴趣。张亚勤向他们详细地讲述了到中国以后的情况及自己的感受。有相当一大批杰出的中国海外学者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聘请,回国工作。他们中的几位与张亚勤一起,最终在多媒体领域建立起了实力很强的团队——沈向洋,全球最杰出的图像处理学家之一;张宏江,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领域的先驱;李世鹏,多功能图像/视频处理和压缩领域年轻有为的学者;朱文武,来自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网络及通信领域的专家,以及当年清华大学的“神奇小子”李劲。这个团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水平,甚至堪称世界一流。

    研究院用了一年的时间扩建自己的团队,定义研究方向(同时和微软总部尤其是产品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和国内的学术界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研究所的自身定位是国内学术界的一部分,与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都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学术界资源共享、共同成长。他们也开始在全国高校找寻博士人才,第一年,他们总共带回了10个人。

    微软研究院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

    2000年夏天,微软内部推出了一个向比尔·盖茨汇报的项目。这一机制希望把公司里面最前沿、最优秀的项目向比尔·盖茨介绍,听取他的意见和回馈。这一机制的推出一直是比尔·盖茨30年来想做的事,可以申报的包括产品或研究成果。汇报的结果将直接对某项产品开发、研究方向以及公司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成立仅1年多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将研究院在多媒体方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结盟微软,如同对一位朋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