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陶冶情操水墨为伍
我对绘画艺术的爱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只可惜当年年幼无知,再加上“文革”的混乱,真正潜心从我外公习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两年的时间。
然而长年累月地在我外公身旁,耳闻目睹的、有意无意的艺术熏陶使我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作画和赏画的基础知识。
在外公辞世之后,我始终再没有机会正式拜师研习绘画。但绘画却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临摹为主,且内容繁杂又不规范。但对于我这个自学者来说,作品的成就尚在其次,让我陶醉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作画的过程,那是一个享受、清心和舒畅的过程。
现在想起来,我所涉及绘画领地大致可归为两类:其一是山水画,其二是人物素描。看上去,它们是两类不着边际的绘画体系,但对我却起到了相辅相成、挥洒自如的良好作用。
首先是山水绘画。传统的中国山水绘画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集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它以东方艺术特色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汇成了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要想掌握中国山水绘画的精髓,起始点必在于临摹古画,即便是像我外公那样的绘画大师,初始习画,也是临摹过不下千幅的古代优秀画家的作品。
临摹山水看似简单,其实并非如此。临摹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山水画的最基本的东西是笔与墨上的技巧。用笔要分轻、重、粗、细、急、缓;用墨要分深、浅、浓、淡、干、湿,这样才能画出远近和阴阳的反差。比如画枯树,重点必在“枯”上。又如画山。画夏山,草木繁盛,要浓重深厚,处处表现出苍翠的味道;画秋山,红叶萧疏,自然清爽,要表现出秋高明净的面貌;如画冬景,草木凋零,生物休止,要画出大自然如睡如眠的梦境来。这些都可谓是山水画的精髓所在,即“形”与“神”的融合。
其次是人物素描绘画。其中人物头像的绘画是我的最爱。大自然是美不胜收的,人物的素描更是绚丽多彩。每个人的胖、瘦、美、丑、喜、怒、哀、乐的表情都有着天壤之别,它成为我表达自我情感、发挥想象力的载体。
一幅形神并茂的素描给人以深奥神秘之感。事实上,当你真正自我动手习画时,你会发现它们不过是点、线、面的简单组合。点是画面构成的最小的单位,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点可大可小,具有神奇的张力;线是刚柔相济、曲直相依,它往往成为画家个性的体现;而面则是线条向周围的扩展和延续。固然,素描中用来显示光影明暗的另一个重要手法是对黑白二色的掌握和运用。黑色给人以沉着、稳重、厚实及神秘之感,而白色则给人以纯洁、光明、无暇和高雅之感。两色之间有着既相互衬托又相互制约既对比又统一的作用。
我自己习画完全是一种业余的情趣,心血来潮时,常常可以每日作画六小时,光是素描的临摹和创造一年就有300多幅。缺乏韧性,完全凭着自我的感觉走,少了几分辛勤,多了几分快乐。
绘画带给我最深和最广的益处,还不仅仅是在作画的本身。它有力地锻炼了我的手、眼、脑三部分的分布和协调的功能。我以为,一个真正的好画家,手法上的工夫自然不可以忽略,但是眼和脑的作用才是重要的。任何一个画家首先必须具备一付敏锐、清晰、准确的洞察力,才能从简单中看到繁杂,从组合中看到层次,从平面中看到立体。其次是脑的想象力。尽管想象力是任何人都具有的,经过绘画锻炼的人,想象力会更丰富,更具体,更明确、更绚丽。最后,才是通过手、笔、墨将美妙神奇的影像洒在纸上的成画过程。
我自从自学绘画以来,忽然觉得大千世界里的一切要比以前美得多,丰富得多,开阔得多。过去许许多多视而不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