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就是牛玉琴对飞翔的理解。
在牛玉琴家的门前是一片结着巴掌大花盘的油葵和正在抽穗的玉米,眼下虽已是8月,却仍然等不来迟到的雨水。而人工灌溉,则要由村里统一安,轮流灌溉,地面上早已张满了干裂的口子。牛玉琴说,入春以来,她家的地还未轮上一次水。可那些绿色的种族却依然生得茁壮,依然开花结籽,那生命力之顽强,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
在陕甘宁地区,诸如张加旺夫妇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许多,他们织就了一片云锦,使西部瞬间绿意融融,成为新的神话。
在发达地区农村,因为它们常常呈现都市状态而难以辨认,这对笔者自幼憧憬的理想农村图景是个不小的伤害。在笔者的印象中,诸如像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那样的自然环境,有大片大片的农田,有碧绿的庄稼,有果实累累的果园,带有篱笆的青砖瓦房、铺着柏油马路的小村街道,还有河流、池塘、草垛、牛群、鸡鸭猪羊等等,这些农村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倘若没有这些元素,似乎就不成农村,或者说就不像农村。一个不像农村的农村,在理论上会给人欣赏,在心理上却无法使人满足。
笔者一直认为农村应该像个农村的样子,那种去了农村感觉如去了一趟城市的农村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村庄。而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大片大片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之比仅占百分之几,因此,笔者一直想寻找具有充分农村元素的村庄,想看看它们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这种很老套的理想农村图景证明了我的守旧思想,但却无法说明这种生活方式的落后。人究竟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生活得最好?这是目前最难回答的课题。倘若询问世界上城市化推进历史最悠久的西方有关国家,他们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告诉你活在自然状态下为最好。而活在钢铁水泥的工业丛林里,则难免会对人有所戕害。他们所说的自然状态,我的理解就是那些具有充分农村元素化的农村。记得一家电视台报道,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一个叫金太阳的美国人,每年要有半年的时间到中国河南某地的一个农村生活,她说只有到了这里,才有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感觉。一笔者在东北吉林、黑龙江省农村采访的时候,果然找到了那种具有充分元素的农村。
在长春、吉林两市采访的时候,这里的农村正在开展一个新鲜的活动村屯革命。之所以称它为新鲜,是在听说到的所有革命活动中,村屯大概是最小的单位,就像人身体里的细胞。但这也是最难革命的地方。绵亘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村屯已经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了千百年,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里的环境早已融为一体。它的合理部分就是人和大自然能完全充分地接触,人就像是这里无数植物中的一株植物,完全无拘无束地从小到大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生老病死完成植物一样的轮回。这种数千年的意识是个强大的存在,它虽然无形却非常有力,虽然柔软却非常坚韧。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该是向它喊一声不的时候了。比如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放、厕所猪圈乱建、房屋乱盖等等,造成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各种疾病丛生,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由于缺少文明意识,使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种种因素,在自然经济时期尚能相安无事,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就显得格外不堪。在这种情势下,长春、吉林市委、市政府适时做出村屯革命决策,从一村一屯的规划和农户抓起,以此来推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不断深入。
暮春时节,笔者在吉林省文明办赵尊华大姐和长春市文明办兰红日的引领下,到长春市附近的农村实地查看他们革命后的村屯新貌。
车出长春,在102国道上疾驶。我们的行程是先去德惠、农安,再去吉林市。在车上,文明办主任兰红日指着窗外一掠而过的标牌和广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