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大势
从低调悲观开始,却以高调乐观结束,1939年蒋介石的内心画出的是这样一条略有波动的上升曲线。
1938年底,广州、武汉的失守,长沙大火及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离开重庆出走越南河内,给人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正面作战的中国野战军战斗力严重损耗,只是这种损耗远不如1937年底那般严重。就战争的大局而言,中国抗战已经出现了转好的迹象。
第一是苏联的支持仍然很坚定,不仅有武器、作战志愿人员的输送,而且还派来了许多军事顾问。
第二是共产党的军队开始在敌后扎下了根,致使日军深感占领区的“治安”大成问题,这就使日军继续向前进攻有了后顾之忧。共产党军队的壮大对国民党开始是喜,稍后是忧喜参半。但从1939年开始,随着八路军逸出山西向整个华北平原展开,蒋介石等的感受已经是忧大于喜了。国、共两党合作中的隐患,两年以后通过皖南事变而为全世界所知晓。
第三是在顶住日军长时间的进攻以后,对日军的恐惧减少。所以从南岳会议开始,蒋介石就认为中国军队已开始进入了转守为攻的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判断,国际形势对中国日趋有利,“各友邦援助物资益见积极,而英、美、法对倭之联合制裁则更日见具体化”。因而军事委员会先后指示各战区抽调部分兵力发动1939年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这种有限度的主动出击的战略指导是武汉弃守前未曾见过的。在这方面,毛泽东比蒋介石冷静得多,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已经明白无误地预见到武汉失守以后,战争将进入漫长而艰苦的相持阶段。
攻占广州、武汉以后,日军失去了方向感,它也得考虑苏联等国的军力。兵力不足、供应线过长是它的软肋。尽管日军还可以用重拳挥击中国残破的军队,但权衡利弊,它决定还是稳妥地打持久战了。它先巩固占领地,同时在武汉留下一支精锐的野战军不断进攻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实行反消耗作战。而决定打持久战就已经落入了中国的步调。
于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相持阶段开始,战争双方的战线相对稳定,战事已经从平原作战转变为山地丘陵地带作战。
日本战略的调整,给了重庆方面喘息的机会。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在南岳、西安等地召开军事会议,在会议上提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政治重于军事、敌后方重于前方、训练重于作战等。国民政府决定将全国三分之一兵力配置于游击区域,还在敌后设立了苏鲁与冀察两个战区,司令长官分别是鹿钟麟与于学忠,大批部队重新进入敌后作战。
蒋介石在沦陷区与战区均将共产党军队、地方军队及非嫡系部队配置于前方,一方面借以削弱日军战斗力,一方面则保持效忠于他的嫡系部队对共产党军队、地方军队及非嫡系部队的实力优势。
其后,国民政府统帅部同时抓紧整训部队,培育新的有生力量,将正面战场上的部队化成小单位行动,不断发动有限攻势。从春季攻势开始,经历夏季、秋季攻势,而达到冬季攻势的高潮。
这一年,共产党的方针是明确的,就是继续向华北和华中渗透和发展,“东进”是这一年的主旋律。第一一五师在罗荣桓的带领下挺进山东,八路军已经成功地从荒凉的内陆踏上了富庶的沿海土地。经过1938、1939年两年<bdo>http://www?99lib?net</bdo>的快速布点做眼,中共敌后武装在中国北部的根基已经奠定,而在华中地区也建立起了基础。
1938年11月,日本近卫首相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宣布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建立“东亚新秩序”,公开表明不再尊重列强在华权益。日本全面侵华渐渐引起英美等国的不安。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