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读
纵观中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从消灭私有制经济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强调自力更生到强调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中国在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反复与挫折。然而,在这千头万绪的纷乱景象中,有一条贯穿整个过程的红线,就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的转换。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国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确立了以赶超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主题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在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的方针指引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使得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从强调阶级斗争、注重群众运动,到注意物质利益的刺激、主张按劳分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再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内涵型增长,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越来越接近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自然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和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都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发展观念的变革,一方面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在当时思想所能达到的情况下,结合历史实际,提出了带有时代印记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正在发生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其对于经济社会的国情和实际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