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 穿越地平线
徐霞客是江阴人,小时候我最崇拜他,他对我影响很深。
孩提时我经常痴痴地想,徐霞客怎么能走那么远?我渴望像他那样去远足、开眼界、长见识、做大事。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那就是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
不断地超越地平线,你才会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2007年12月,俞敏洪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在俞敏洪办公室的墙壁上,镶嵌着这样一幅影像斑驳的“老照片”:三间破败不堪的泥坯瓦房,孤零零地挺立在繁茂的农田之中。“每次看到这幅照片,总会想起年少时的艰苦生活,它提醒我思考生命的变迁、人生的目的,以及我生命中幸福和苦难的根源。”俞敏洪说。18岁之前,俞敏洪一直住在那三间泥坯瓦房里,如今,“老宅子”早已成为俞敏洪心中幸福而沉重的回忆。而江苏江阴老家的一草一木和乡情乡韵,依然萦绕在俞敏洪的脑海之中,让他难以释怀、无从排遣。再回首恍然如梦,他万分感慨,“本来我是应该在江阴农村待一辈子的”。
乡村的“老宅子”离长江只有一公里。少年时代的俞敏洪,一到夏天就约上小伙伴们下水游泳。每一次从长江里湿漉漉地爬上来,仰面躺在潮湿的河滩上,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他总是会不自觉地沉湎于无边无际的遐想。年少轻狂的俞敏洪,内心深处蛰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到长江对岸看一看,行万里路,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1970年,母亲带着8岁的俞敏洪去了一趟上海。行水路经过半天一夜,母子两人来到上海。在那一次旅行中,长江的浩瀚、吴淞口的苍茫、都市灯火的绚烂和街道的繁华,给俞敏洪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此,俞敏洪渴望远行,这种冲动与憧憬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成为他拼尽全力,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的动力之一。大学期间,俞敏洪曾经怀揣着100元,风餐露宿,一路徒步到了泰山,然后到了黄山,再到九华山,甚至最后走到了庐山。走到九华山时,他猛然发现腰包里只剩5元钱了。当天晚上借宿农民家,农民找他索要住宿费,俞敏洪说:“我帮你插秧来抵消住宿费。”农民不屑地摇摇头:大学生怎么会插秧呢?第二天,俞敏洪和那个农民比赛插秧,结果一块地俞敏洪插了3/4,农民才插了1/4,这让农民异常惊讶和感慨。俞敏洪得意地告诉他:“我14岁那年就得过我们县的插秧冠军。”晚上,农民杀了一只鸡招待俞敏洪,两人喝酒聊天,很是快活。第二天,俞敏洪告辞而去,农民塞给他10元钱,“你还要去庐山,这点钱就给你当路费吧”。
穿越地平线,这是俞敏洪个人理想的浓缩与提炼,为己身也为他人,造梦不止、传奇不断。
行动指南
一个人若穷其一生生活在“平原”上,是一种悲哀,因为你没有看到过起伏的山峦、连绵的丘陵、无垠的草原以及浩瀚的海洋。人生的所有希望,皆源于不倦的憧憬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