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岁月无声
鞋厂内,机械化大生产的场景令郑秀康震惊: 数百台机器安静运转,所有工序秩序井然、条理分明,生产效率极高。郑秀康想把所见的拍成照片。台湾老板爽朗一笑说:“我和你不沾亲带故,但都是中国人。你把皮鞋打入世界,是中国的光荣。”
郑秀康在这一年的境遇只是整个温州鞋业的缩影。
中国市场是个悲欢的洗牌机,品牌优胜劣汰故事每天都在演绎着。是是非非、生生死死、沉重也惊心。竞争力不济,本来就应该被超越抑或淘汰。
多年粗放型、原生态的野蛮生长,温州皮鞋制造业已然后劲不足。毛利润被越拉越低,行业竞争日趋无序。一些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其中有曾风光无限的“耐宝”。
耐宝的辉煌最早要追溯到1990年。
那年夏天,补鞋匠出身的王成栋联系到一家香港公司搞合资公司。作为温州为数不多的合资企业,耐宝成立之初出手阔绰,率先从国际、国内引进设备,是温州首家拥有意大利制鞋流水线和配套设备的厂家。随后一帆风顺,获得“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产品质量特等奖”、“北京百鹿杯鞋类博览会金奖”、“第八届国际鞋业博览会金奖”等称号。
1997年,耐宝总资产达138亿元,全国开设328家专卖店。王成栋豪情万丈,准备多领域进军,打造企业集团。他搞“千店工程”,气势吓人,可收效甚微。他融资3000多万元投资兴建豪华的“耐宝大酒店”,由于精力分散,酒店经营不善。与此同时,耐宝皮鞋遭遇质量危机,销路严重影响。到1997年秋天,耐宝破产,王成栋负债出走。
兴勃焉,亡忽焉,企业的兴衰更替往往转瞬之间。耐宝事件给温州人敲响警钟。这一年,很多鞋革企业对企业进行了一次分水岭式的调整: 康奈、奥康、吉尔达、红蜻蜓等选择做自主品牌,拓展内需;而霸力鞋业则去开辟另外的战场。
王成栋的出走对温州制鞋老板们震撼极大,尤其是霸力皮鞋掌舵者王跃进。回顾往昔,霸力和耐宝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异乎寻常的一致。
耐宝合资企业当年,鹿城跃进皮鞋厂的牌子被摘下来,取而代之的名字是“霸力皮鞋厂”,主人就是“从小就跟舅舅学做鞋”的王跃进。
霸力第三年,王跃进突破性地把信誉卡放到皮鞋包装盒中。“霸力”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并在首届中国鞋王杯大赛中夺得“中国鞋王”称号。王跃进觉得“鞋王”称号该有个宏大的表现形式。他极具夸张的用7张牛皮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男式皮鞋,长2.05米。
种种迹象表明,王跃进敏锐、胆大且性格张扬。而在自信心极度膨胀上,他比王成栋更要急不可耐。1994年,他利用公司改制,组建浙江霸力集团,成为省皮鞋行业首家集团公司。当时,其他制鞋企业只有一两条生产线在生产,霸力则8条生产线全部开通。王跃进志得意满,曾经对来参观的郑秀康说,“老郑,我成立集团公司,你也去弄一个吧。”郑秀康有所顾忌,委婉地说,“我还是先把鞋底做扎实了再说吧。”
不甘寂寞的神经被拨动。和王成栋一样,王跃进陷入自我陶醉、盲目扩张的恶性循环。王成栋负债出走的同时,王跃进对资源投资产生兴趣,涉足矿业领域。
于是,霸力的辉煌就在创始人的辗转反侧中一去不返。而温州制鞋界呼风唤雨的这两位风流人物也终究被雨打风吹去。
非凡年月
某个温州商人说:“有一点毋庸置疑——越封闭的地方,越适合温州人发展。”
封闭的地方往往没有成熟的商业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卖方市场。而温州人总会本能地去寻找那些封闭的地方。
回归庆典带来的快乐稍瞬即逝。1997年8月,一份非公开的政府文件在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