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涅槃
多人对“抠门者”口诛笔伐。掺杂着焦躁与愤懑的不满情绪倾泻而出,民营企业聚集的温州成为被批驳的对象。

    尽管温州企业界慷慨解囊,三天内捐出超过1亿元的款物,但并不能达到民众的预期。网络上不友好的言论,“没有看见温州人抱团捐赠的影子”;有人打听到温州商人贩卖物品趁机发财的小道消息,批评温州人“为富不仁”;还有人把海尔、联想等国内企业拿来对比,对温州企业界的捐款指手画脚。

    不明真相的温州民众也被汹涌而来的民意裹挟,自觉颜面无光。但当民意呼啸而去、喧嚣渐散时,汶川地震中因救人遇难的温州女老板金雪娥事迹开始曝光,人们恍然发现,温州人并非缺乏善意,而是不善张扬。

    进入盛夏,地震带来的伤痛逐渐平复,并消弭于奥运会的紧张与喜悦中。

    8月8日晚8点,北京的夜空被烟火点亮,29个烟花组成的大脚印迈向鸟巢,烟花供应的公司来自温州。运动场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欢迎远方宾朋。

    4小时的表演,中国人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古老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大场面演绎出恢弘而别具一格的壮丽场景,让挑剔的西方媒体赞誉有加。美国记者毫不保留地写道,“北京奥运开幕式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奥运开幕式”。英国《卫报》说,“新中国有意让全世界感受到它的存在”。德国《世界报》认为,“完美的表演标示了中国对认可的疯狂渴望”。

    别出心裁的点火仪式,承担任务的李宁——曾经是运动场上的“体操王子”,如今的身份则是民营企业家,以他名字命名的体育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点火人选一度猜测甚广,李宁的当选某种程度暗示了中国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同。

    整个8月,中国社会沉浸在奥运盛典的狂热中,观看奥运比赛是许多中国人每天的头等大事,讨论奖牌榜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时髦的年轻人则疯狂追捧奥运纪念物品,“奥运经济”火热一时。温州人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一些商人以“燃放孔明灯,迎接奥运年”为卖点赚足了钞票;工艺品生产商金牛公司不仅拿下奥运奖牌木制外包装生产权,还趁机把奥运纪念品推向市场;农民出身的梁毅拿下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多功能演播塔等奥运会场馆的照明系统。

    奥运会未结束,温州人又盯上“后奥运经济”。有人买下“鸟巢”的剩钢,也有人重金拿下“鸟巢”草地经营权。闹出最大声响的是鲍寿海。他以绝对优势买断“水立方”品牌特许经营权,还重金买断“水立方” 的剩余膜,应用到礼品设计。

    手中握着“水立方”的经营权,他四处寻求合作。果然,茅台酒厂与他签订合作意向,筹备以“水立方”冠名的“特供茅台”赠送给中国奥运健儿;香港的一家公司决定与其合作生产“水立方”泳衣;“爱国者”生产“水立方”U盘;北京大宝公司筹备生产“水立方”沐浴露……限量版“水立方”文具、烟具早已接受预订。

    陈加枢也是奥运经济的赢家。此人以生产徽章著称,曾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制造军徽而轰动业内,然而给他带来最广泛知名度的正是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小小的徽章给陈加枢带来了8亿元的销售收入。

    鲍寿海、陈加枢无疑是温商挖掘奥运经济的佼佼者。但借奥运会实现声名鹊起的是瑞安青年徐骅。中国书法界“连小人物都算不上”的他,题写了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过冬

    温州人收获财富的另一个战场是苏州。这里的温州人并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寻求转型,而是谋划着怎样守业。

    1995年,叶海丰打听到灯具行业利润高,借债20余万元,前往苏州创业。老百姓购物信任大商场,他便在名号响亮的八面风商厦租下一方柜台,经营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简介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目录 > 第二十五章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