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信息业的“飞鸽使者”
IDG只是个“无名小辈”。
不过,自从熊晓鸽加入IDG后,在中国市场上的投资者们,再也不敢小觑这个土生土长的“洋”VC了。
1993的6月,在熊晓鸽的撮合下,IDG出资2000万美元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这就是后来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的前身。自此以后,熊晓鸽也成为将西方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投身投资领域的熊晓鸽,没有像别的投资者那样各个领域“撒网”。熊晓鸽有自己的选择:他只专注于投自己熟悉的tMt(电信、媒体、科技)领域。在初入投资领域时,熊晓鸽带领下的IDG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选定目标领域后,熊晓鸽耐心等待。从1999年开始,熊晓鸽致力于做“早期投资”。5年后,随着中国互联网业的兴起,熊晓鸽早期撒下的种子开始蓬勃发展。
2004年,IDG在过去投资过的110多个项目中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这远远超出了国外VC投资的回报率,熊晓鸽让IDG在中国红过了美国绝大多数的投资基金。
此后,美国的投资者们也开始关注起中国市场。在美国风投会议上,讨论的VC议题70%在中国,30%在印度。通过IDG的案例,美国的VC们已经对中国市场有了足够的认可,进入中国的脚步也逐渐急迫起来。
在中国做VC的,往往都很低调,熊晓鸽也是如此。他很少刻意去宣传自己,因为他知道,“VC品牌不是看你说得多好,而要看你投的项目,看你的回报”。
尽管如此,IDG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这并不是IDG宣传的结果,更多的是一种口碑。在中国出版界,《计算机世界》的成功,在传统领域为IDG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也增加了IDG在中国的影响力。
当然,还有熊晓鸽为IDG量身定制的战略部署:一手牵着市场,一手拉着政府。最初,IDG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分别与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广州市科委进行风险投资方面的合作。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虽然回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额和快速,但IDG和熊晓鸽的影响却得到了提升。
虽然一直保持着低调,但这并不能削弱熊晓鸽在中国投资领域的影响力。早在2003年,在香港成立中华创业投资协会时,熊晓鸽就被推选为秘书长。在一些相互熟知的投资者圈子内,熊晓鸽更被人尊为“熊老大”。
作为一个投资者,熊晓鸽见证了很多人的成功:张朝阳、丁磊、马化腾、江南春……同时他也看着国内VC阵营日益壮大:周全、沈南鹏、张帆、章苏阳……
这个总是笑眯眯,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洋”VC熊晓鸽,一直在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着贡献。
人生最大的赌注是自己
1986年,熊晓鸽孤身一人去美国留学,身上只带了38美元。在北京的候机室里,熊晓鸽对自己说:“没有退路了,赌一把吧。”直到在上海转机时,熊晓鸽才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解脱的理由:“至少自己要比当年那些被卖到美国的劳工们要幸运得多。”
乐观的性格,让熊晓鸽找到了心理平衡点。他没有过多地去体会挫折所带来的痛苦,而是始终积极地面对挑战。熊晓鸽知道,人生最大的赌注就是自己,当一个人对自己有十分的信心时,别人才会对你有十二分的信心。
当熊晓鸽把自信、乐观向上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的同时,他也在向别人证明着自己的才华。
1987年,熊晓鸽在进入波士顿大学8个月后,就顺利拿下了硕士学位。1987年,他又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这所名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