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寻觅中的“麻衣相士”
功率的“零和博弈”

    1993年,熊晓鸽正式步入风投行业。对于中国创业投资的前景,他和周全都十分看好。不过,成长的过程也是痛苦的。

    VC是“Venture Capitalist”的缩写,对于20世纪90年代正经历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人来说,“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无疑是陌生的。

    最初创建IDG中国基金时,熊晓鸽和周全不像是投资人,更像是传道者。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向人解释VC的概念。

    在当时国内的创业者看来,熊晓鸽和周全口里所说的VC拿着美元投资中国企业,既不控股,又希望能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一般情况下,能够耐心听完熊晓鸽解释的人,最后不是把他们当成骗子,就是觉得他们是傻子。

    熊晓鸽多年之后回忆起最初的投资经历时,心生感叹:“在很多人看来,我们好像是说话天花乱坠的骗子。我们愿意投入资金,只做小股东,也不那么看重赢利,还会适时退出,可他们都不相信——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那时,更多的人把这些最早做风险投资的人当成傻子,都希望能从傻子VC那里弄点钱来花花。面对恶劣的市场环境,熊晓鸽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他的风头之路走得有些坎坷。

    当初,IDG选择在上海率先建立基金,主要是看中了上海的经济价值。上海有着便利、发达的交通,是国内外有名的经济发达城市。而且,当时火暴的上海证券市场更为投资提供了参考,熊晓鸽同样也对上海寄予了厚望。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有着如此之多的优越条件,在上海也很难找到创业者。当时,更多的人青睐去安稳的政府机构和高收入的外资企业。

    面对中国市场环境的艰涩以及创业人才的匮乏,熊晓鸽开始了痛苦的摸索过程,这也成了中国创业投资的早期情形。在坎坷中前行,总难免摔跤,熊晓鸽早年的投资也曾失手过。

    1994年,熊晓鸽曾主持投资了一家专门生产计算机电池的公司。该公司的技术过硬,产品也相当实用,却没有电脑公司有购买意向。原来,这类产品在进入市场后,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检验才能得到认可。公司在销售不利的情况下,内部管理又出了问题,这也直接导致熊晓鸽的投资没有收益。

    同一年,IDG花了300万美元投给一个生产降解塑料餐盒的厂家。此厂商生产的餐盒埋到土里面,一年后就会被降解吸收掉,可以有效地减少白色污染。对于这样一个不错的环保概念,熊晓鸽相当看好。

    然而,对于市场的不了解,注定了这次投资的失败。当时降解这样的环保概念远没有现在深入人心,而这种技术又有着很高的价格门槛,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为价格高,根本卖不出去,厂家面临困境。万般无奈之下,熊晓鸽只好赔本把持有的股权卖给了别人。

    “没有失败案例的VC,不是好VC。”在失败中,熊晓鸽慢慢理出了自己的投资思路。

    早期的投资项目,大多属于模糊投资,没有人能够保证百分之百准确,所以早期投资看得更多的不是项目而是行业。熊晓鸽在不断摸索中,锻炼出了自己的投资眼光,他将目光锁定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tMt领域。针对这一个领域,只要有新兴的项目和企业,熊晓鸽几乎一个都不放过。

    从1995年起,熊晓鸽对于中国兴起的互联网企业,做到了“家家投入,户户占股”。这些企业包括搜狐、易趣、腾讯、百度、搜房等日后响彻中国大地的名字。

    不过在当时,熊晓鸽做得更多的只是静静地等待。

    在等待的同时,熊晓鸽对IDG的董事长麦戈文表达了谢意。熊晓鸽坦言,如果没有麦戈之的信任和耐心,自己很难坚持这么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简介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目录 > 第三章 寻觅中的“麻衣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