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玩出来的生产力
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由于资金紧张,丁磊将自己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的飞华网。

    这个消息对于仍举棋不定的马化腾而言,起到了推动作用,马化腾似乎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于是,马化腾决定投身互联网行业。在今天看来,马化腾当时的决定尽管有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无疑是明智的: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业务迅速走向了衰落。

    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和自己的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公司注册为“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腾讯”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的公司定位含义,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方面的业务,“腾”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

    最初腾讯的目标是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他5年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回顾腾讯的整个发展过程,马化腾自己认为是“很简单、很平常”。但“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腾讯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的腾讯公司是个十分寒碜的“小公司”:连马化腾在内才3个人。其创业资金全部来自马化腾和张志东多年的辛苦积累,腾讯成立之初,马化腾根本没想到要争霸天下,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活下去”。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他们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总之,什么业务只要有都去接,公司看上去更像个杂货铺。

    这时的马化腾仍念念不忘ICQ这个小玩意,作为用户他一直觉得ICQ很不错。当时,手机的普及率很低,“大哥大”是大富豪的标志,即使有个BP机也是相当拉风的。马化腾觉得ICQ能够在电脑上提供即时信息功能,这个就像是BP机。他认为,ICQ可以做PC机之间的传呼机。但ICQ有个很大的缺点,ICQ没有中文版,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马化腾就想做一个中文的ICQ。

    很快,马化腾模仿ICQ的中文网络寻呼机诞生,他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OICQ。1999年2月,腾讯推出了“寻呼软件”OICQ,名称不过在“ICQ”的基础上加了一个“O”,意为“Open”(开放的意思),谐音仍取和ICQ相近的意思“Oh,Iseekyou”。

    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完全全是马化腾基于ICQ的一个翻版。马化腾自己都表示,那时候公司忙于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别的,OICQ不过是他的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

    当然,这个“副产品”OICQ并非完全照搬ICQ,马化腾也不是简单地将其汉化。从用户的体验角度入手,在将ICQ汉化的同时,马化腾还是做了一些小改动。虽然OICQ脱离不了ICQ的痕迹,但技术出身的马化腾,很快发现了ICQ的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

    马化腾将前后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并编写了一套服务器终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如此一来,无论OICQ的用户在何处登陆,其用户信息始终保存在统一的服务器终端,不用担心以往添加的好友会丢失。而且OICQ一诞生,就具备离线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它甚至还提供个性化的头像。

    正是这些看似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简介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目录 > 第二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玩出来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