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教授推翻了自己的说法
阅读提示: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初,郎教授一直鼓吹说中国的制造业危机与次贷危机无关,主要是中国政府错误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困境。转眼到了2009年,我却发现郎教授改变了说法,开始说中国的制造业危机完全就是因为次贷危机导致美国消费者借不到钱了,无法像以前那样大肆购买中国货,中国制造业由此丧失了美国需求,所以才发生了危机。显然,郎教授后面的说法是靠谱的,这本来是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
看郎教授是怎么说的,“处在过冷部门的民营制造业,他们怎么办?请注意银行利率上升,存款准备金利率上升,因此处于过冷部门的民营制造业,他们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们一样,那就是你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拿出来或者把工厂关掉,把钱拿出来,打到过热的部门炒楼、炒股去了。所以第二个管道就是在这种宏观调控的压力下,使得制造业的企业家把资金从过冷的部门抽出,打到过热的部门去炒楼,也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郎咸平:“亿达智赏”2008大连城市经济发展论坛演讲)
请注意,郎教授在这里说银行利率上升,存款准备金利率上升,导致了民营企业投资环境恶化,然后导致他们干脆关了工厂,转投到房地产和股市去了。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银行利率导致贷款成本大了,而存款准备金上升贷款的难度也大了。我们知道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要拿出来存到中央银行的那部分钱,这部分钱商业银行不能拿出来放贷,准备金提高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放贷的那部分钱少了,所以贷款就难了。按理说,贷款难了,民营企业家资金短缺了,如果工厂产品仍然有足够的销路的话,企业家就应该更加节省、从自己的其他方面腾出钱来维持自己的工厂才对啊。可是郎教授不这么认为,他明确告诉我们,因为投资缺钱,工厂主反而把投资工厂的钱给腾出来去炒楼炒股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郎教授产生这么雷人的推理呢?
很简单,是因为郎教授当时没看到问题的真实本质,尽管郎教授经常宣称自己看问题就是看本质。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银行紧缩贷款导致民营企业家关闭工厂,而是因为当时(2007年年底至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已经爆发,那里的银行吓怕了,不敢放贷给老百姓消费了。须知,美国人在危机前人均六张信用卡啊,这下那里的老百姓没钱买东西了,这就导致中国出口艰难,产品卖不出去,所以中国工厂才会关闭,这些企业主才不得不把钱投到房产和股市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部需求的锐减,出口量仍然像以前那么好的话,企业主一定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维持工厂的。反之,在外需锐减、产品无销路的情况下,即便银行不紧缩信贷,甚至是放宽信贷,这些企业主仍然会毫不犹豫关闭工厂,你银行给我再多贷款有什么用啊,我产品都卖不出去。
可惜的是,在2007年年底和2008年的时候,郎教授到处鼓吹说中国的制造业危机不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而是中国的紧缩政策导致的,是宏观经济政策搞错了。郎教授在不止一个场合说过,即便没有次贷危机,中国的制造业也会在国家宏观调控中面临危机。说什么中国的制造业利润只有5%,提高利率直接就会导致他们破产。
到2009年郎教授终于醒悟,发现原来这一切是因为“美国人不买中国产品”(郎咸平2009年3月出版的《金融超限战》第四章第四节的标题)了。郎教授解释道:“我最近看很多别的媒体报道,有一个很著名的电视媒体的一个节目,是关于华尔街的。看了几集之后发现,我都看不懂这个节目,而且越看越乐观,跟我想的不一样,所以干脆我自己出来讲算了。不讲不行了……”(《金融超限战》第四章开篇语)至此,郎教授终于推翻了自己之前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