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等到了“旋风”
所料,周成建的实验成功了,除了他的诚心和扎实的裁缝活儿,他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幸运。但一想想他说过的那句话,“宁做跑对方向的乌龟,也不做错误方向的兔子”,就能明白这幸运还包含着比运气本身更复杂的成分。

    在投入生产风雪衣之后,周成建的小店下足了功夫,衣服质量不错,卖到东北,被一个黑龙江老板一眼相中,老板下了300件的订单。工人连续加班几个昼夜才完成任务。质优价廉的衣服很快占有了一部分市场,客户接踵而来,订货量激增到几千件。

    小小的店子已经忙不过来了,周成建索性租下了温州制帽厂,雇了一些人为他打工,等到过完冬天,周成建算了算账,他的所有资金加起来有400万元。

    1992年,这个彻底摒弃了意识形态束缚的年代,崇拜新生事物,同样崇拜快速积累的财富和膨胀的速度。如果按照常理,周成建也许会将资金继续投入,把生意做大,但很明显,他有了新想法。即便当时这种想法很初级,但毕竟,已经和大多数人的选择有所不同了。

    就在更多的温州商人跳到风雪衣这块蛋糕上要分到一点甜头的时候,周成建想给自己生产的衣服上贴上一个固定的标牌,他已经模糊意识到,同样的衣服,只要贴上工业化的商标,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这是一个成熟商业世界的准则,商标就是那枚改变产品价值的点睛之笔。

    “当时我认为妙果寺市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有产品都是没有商标的,也就是没有任何附加值,所以我就想去做一个品牌出来。”周成建在回忆当初的选择时如是说。

    他注册了一个商标,从此以后,周成建生产出来的衣服上都有了这个商标,当时还不叫“美特斯邦威”,而是只有后两个字——“邦威”。这是美特斯邦威的肇始。

    注册商标则成了决定周成建命运的一个举动。在当时的温州,服装行业同质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基本上什么好卖大家就蜂拥而上生产什么,一模一样的东西,款式和质量成了甄选的标准,但这两个标准却无法让人一眼识别,因为谁也不知道衣服到底是谁生产的。周成建的衣服卖得好,就是将质量和款式外露,过了不久,人们再买风雪衣的时候,都指明要“邦威”的。

    与此同时,邦威也不再限于风雪衣了,随着一些国外服装品牌被出走国门的温州人穿回来,当地服装生产商们第一时间发现了这种款式上的与众不同。周成建比其他人多做了一件事,他不再只是单纯模仿样子了,还在模仿中有了自己的设计,最重要的是,作为裁缝的他出手很快,作为老板,他下手更快了。就在其他个体户、小作坊散兵游勇般抄来抄去却总是那几种款式的时候,周成建开始用“邦威”的商标来复制hM、ZARA这些洋牌子的款式了。

    外部还在持续剧变,国有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营经济粉墨登场,村办企业、集体企业个数急剧增加,尽管企业规模都很小,但数量巨大,从而逐渐成为产业生力军,主产区也转移到宁波、温州、石狮、虎门、汕头、南通、无锡等地区,其周边乡镇乃至村也被带动起来,形成了村村镇镇重点开发某个品种的产业集群雏形。

    民营经济在不断进步,从只有几台缝纫机的手工作坊到拥有几个雇工的个体经营户,到几十个工人的小工厂,到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定位的小企业,再到系统完整的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完成了工业化生产的蜕变。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第一批领军企业也由此诞生,率先提出了“名牌战略”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名牌战略”。

    日本、香港等地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办厂,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沿海地区聚集,不仅带来了出口订单,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

    随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三章 等到了“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