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者走穴,枪手卖字,教育产业化需要重新定义
工操作的明显痕迹或造假嫌疑。
美国教育秉持育人做人的态度,更看重学生的真诚、爱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内在素质和兴趣爱好。表面上,北京状元惨遭美国名校拒绝,实际上是美国学界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不认可,于是学生成为这一波的“替罪羊”,首当其冲。在北京状元样样拔尖的阅历上,美国人一下子抓住了中国教育的软肋,他们转而怀疑李泰伯的品格和诚信,因为他们从常识上不理解他怎么可能同时还是一个合格的班长、学生会主席和模拟联大主席。于是,状元的光环消失了,李泰伯同学至少这一次出师不利。不过,好一个小李子,大将风度,不急不躁,坦然面对,并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
做好一个现代学者并非易事。
学者根据过去的数据和资料建立经验模型,以此解释当今社会存在的经济危机,由此得出独到的破解之道,并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过去和现在对经济学家研究方法的一般描述。
但是,物转星移,风云变幻,过去能准确地模拟和预言今天和明天吗?
学者之间壁垒森严,互不相让。一个学者如果在大众场合下随声附和另一个学者,无异于否认自己多年来含辛茹苦的研究成果。所以,最好不要将不同阵营的同类学者置于同一论坛,否则他们的争吵将肆无忌惮地白热化,观众看到和听到的不是平心静气的据理力争,而是近乎穷凶极恶的指责对骂。
不要相信学者的解释总是客观公正的,总是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是包括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在内的美国顶级经济学家也是大路朝天,各分东西,共和民主两党平分秋色,立场观点尖锐对立,泾渭分明。
我在麒鳞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节目,印象深刻。
2010年4月4日,在凤凰卫视胡一虎主持的节目中,两位资深的中国经济学家针锋相对,活泼可爱。他们一位来自社会科学院,一位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就央企和国企是否应该撤出房地产市场几近大打出手,互相指责对方不懂起码的经济理论,火爆得很,忍俊不禁。
今天的中国,鲜有学者静室修炼成真的故事。耐得住寂寞和平凡,不受金钱和利欲的诱惑,潜心研究的学者实为罕物。然而,没有百万千万具有献身精神的学术科研大军的人海战术,仅凭百人千人在巨大利欲诱惑下艰难苦撑的科研队伍,顶级的科学研究者怎么不少之又少,具有世界一流客观公正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了。连一向推崇学术研究的郎咸平教授,也公开宣称该换跑道了。言下之意,他要从得理不饶人的学界光荣退出,继而进军‘百姓经济学’的荧光屏道。他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性的战略调整。
在《南方周报》特约记者撰写的“斗士归来”一文中,郎教授“弃学”的答案竟是,学术不来钱。
他的原话是,“我尝试过发表一些像个人媒体一样的观点,并不好卖啊。一旦严谨,文章就不好看了。就好像很多明星,在屏幕上看光彩照人,可是在台下,你会发现不太一样。所以说语言需要包装,局部放大,把你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出来。我发现我做的事情和女明星是一样的。”如此直言不讳。
郎教授不愧为与中国几乎整个经济学界水火不容的斗士。
一个甲子,建国60周年都过去了,有什么说的过去的理由阻碍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一批世界级顶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曾经为中国人民顶礼膜拜的大学堂和大学士,难道不应该自我审视,以身示范,告别枪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倚仗枪手掂价卖字,多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