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国模式走不出国门,“中国世纪”已经来临
在美国人和一些西方人看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似乎缺少根基和道义,自始自终地贯穿着一党执政的政治理念,与世界范围内普及的多党竞争趋势格格不入,无法推进人人平等互利并享有选举权和监督政府行为的普世价值。
尽管如此,认可中国模式也大有人在。
英国人雅克?斯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他认为西方议论中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启动之时,关注有限;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处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几乎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比增长。英国《卫报》曾将2008年称为“中国模式年”。
日本在政治上采纳了西方的模式,但日本学术圈已经有人致力于中国模式的课题研究,希望从中寻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可供日本借鉴的方面。
中国有些学者通常大言不惭,在国际上高调赞美中国模式。实际上不合适,他们理应低调行事,避免在世界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强调“中国模式”就是全世界的模式。任何模式都不可能成为全世界的模式,过度地宣扬和强调中国模式,除了给西方一些致力于挑唆中国国际关系的人以口实,阻碍中国健康发展之外,一无是处。
事实上,包括欧洲、俄罗斯等在内的多数国家不会认真效仿中国模式。在他们眼中,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的从中央到地方统筹的政治体制,而它们是多党制的民主自由的国家体系,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没有中国式的政治体制,那么借鉴中国模式就没有实际意义。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一壁江山,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鉴于四大发明远在西方工业革命前已经发生,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应该早在工业革命若干年以前已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技术应用理应接踵而至,蓬勃兴起,并沿着历史的轨迹轰轰烈烈地传存下去。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公元五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一直处在封建社会极为封闭的宗教意识之中,在这个漫长的停滞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逆水行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突破。
到了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摆脱了天主教的控制,自由主义思潮从容诞生,禁锢欧洲思想和学术界的枷锁被打碎,欧洲人天生的探索世界奥妙的求知欲获得了彻底解放。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从天而降,突飞猛进,并首次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反之,中国的科学发展一落千丈,并自此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不进而退,以至于西方列强利用中国的指南针和火药漂洋渡海打到了中国。在软弱的清朝政府的统治下,外国入侵者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为所欲为,使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
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中间,骤然竖起了一道长达近千年的不可思议的巨大断层,植根于华夏大地的科学技术的萌芽似乎一夜之间枯萎凋零。
时代变迁,千百年过去了,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电闪雷鸣,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发明和应用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层出不穷,如蒸汽机、电力、电灯、电脑、汽车、飞机、互联网,等等。但是,所有这些载入史册的伟大发明都与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绝缘。
中国人再没有创造出引以为傲的科学发明,更没有值得赞颂的技术奇迹和应用成果,有的只是中华民族饱受军阀割据的战火纷飞,外国列强的掠夺欺凌,山河破碎,内战不断。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从改革开放中再一次腾飞,励精图治,一步步缩短和西方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史上拉开距离,又缩短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