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济过热现象
2003年中国GDP增长达到8.2%,这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非典之后仍顽强地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承受高速增长之重?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规模与速度才最合适?为此,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经济已出现过热苗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但这种潜力一旦遇到了生产资料瓶颈,就说明它至少已经接近潜力的充分运用了,如果非要超越,就是过热要通过宏观的“微调”,使经济不真正走到过热的地步,防止大起大落,缩小经济波动的波幅。
中国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8.2%的增长率确实是个好数字,但在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过热的表面现象之下,是结构问题的恶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国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结构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得很快,而居民收入的增长却远远低于经济的增长,一些农民的收入甚至还有所下降。其次,是消费与投资之间结构的恶化。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了30%,而消费,如果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来表示消费情况的话,我们的消费才增长8%左右。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第三,产业结构的恶化,最严重的产业结构恶化出现在第二、三产业之间。从1993年开始的经济软着陆,中国做得很成功的一点就是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互相收敛,到了1996、1997年整体经济情况比较乐观。但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不得不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实施就又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拉开了。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是10%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只有5%。
但和上述看法不同的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郑超愚认为: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但这段时间不会太长,所以没有必要陷入对数字的恐慌。经济的过冷或过热是一个水平概念,而经济的扩张收缩是一个速度概念,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用发展速度来判断经济的过冷或过热。对于中国来说,高速增长非常必要。中国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在向这种社会形态过渡之时,要抓紧这段时间快速进行财富的积累,为以后打基础、做准备。当今中国正处在扩张的高速发展时期,所以保持住这种势头,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扩大中国的经济规模,争取使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认为:从推动经济增长的来源看,中国内外需都比较强劲,有多支引擎在运转,这种比较均衡的状况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可以利用目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增大结构改革的力度与速度,目前是中国银行界改革的最好时机,中国经济仍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状态,总体来看未有出现泡沫成分,所谓过热只是局部的。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快速扩张期,这与1992年至1993年的经济过热有根本不同。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均衡,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增长幅度达到10%左右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
2004年1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回答外国记者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时说:“我的判断是,去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没有出现过热的情况,但是确实存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过热的现象。”李德水说,2003年,国内银行信贷扩张偏快,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剧,部分产品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出现了新的资源“瓶颈”,上述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发展的思路不够宽阔,经济增长的方式过于粗放,长此以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经济手段为主,同时使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