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天下大势
世纪之交的国际局势可谓是纷纭复杂、变化多端。从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给人的感觉是,当今世界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大行其道的世界;“9·11”事件以及此后的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又使人觉得当今世界是恐怖主义大行其道的世界;许多现象让人感到,当今世界是漆黑一片,未来也不光明。
就发展问题来看,二战后国际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经济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由于过于将资源和精力用于国际军事竞争上,从而放松了对国内发展的关注,终而导致美国的相对衰落,西欧、日本趁机崛起。尼克松政府对此已有所认识。在1971年7月6日堪萨斯城讲话中,尼克松说:二战结束时,美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世界第一位,但是“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尼克松才提出“从那些我们摊子铺得太大的地区削减我们承担的义务”,“将侧重点放在优先地区”,并“开始较多地注意欧洲”。为此,美国必须缓和同中国的关系,结束同中国的对抗状态。美国要削减它所“承担的义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改变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的局面,这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客观上也是与求发展这个世界潮流相吻合的。求发展是当今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也是美国人民的要求。冷战后的美国第一次大选,选民抛弃刚刚打赢海湾战争的大英雄(老)布什,选择承诺将发展本国经济放在首位的克林顿,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些所谓的“失败国家”好像已经绝望,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有些发展中国家却在快速发展,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赛场上奋进,其速度和气势让发达国家惊叹,甚至生畏。
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通过,宣告了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以及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彻底破产。这一结局完全出乎美国政府的预料,正如尼克松后来回忆的:“这比我们原来预料的要走得远得多;我们原以为最大问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接纳而享有同等地位以后,劝说台湾仍旧呆在联合国里。”更为重要的是,2758号决议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联合国与美国关系的历史,由此开辟了新的篇章。此后,美国不得不以平等的伙伴关系来对待联合国。美国可以用拖欠会费等办法来刁难联合国,也可以避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但是却不能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联合国。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老)乔治·布什在2758号决议表决结束后虽然“感到悲伤”,认为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但不得不承认:“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在“大多数”面前,美国霸权失能了。
全球化使国际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促进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而多元化正是国际关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基础。全球化是造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那些善于抓住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国家,可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国力迅速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增大了落后国家实现快速发展,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某些方面的严重损失,但却获得了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殖民主义在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