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要和平崛起
。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将各种问题综合起来考察。比如,就日本和德国的例子来说,伴随着扩张,它们要控制原材料和能源。很明显,中国正开始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可以预见,中国将向外部世界寻求能源供应。但是如果中国采取向印度尼西亚和海湾能源投资的方式,并改善同中东国家的关系,努力做好长期的、深谋远虑的安排,同时与俄国共建通往远东的输油管道,以及其他此类的事情,那么中国在解决了能源问题的同时,并不会对国际秩序带来革命性挑战。所以,中国崛起带来同别国的冲突不是必然的。特别是,既然现今国际秩序是开放的、有弹性的,不能由个别国家控制,那么它的游戏规则就得由那些有意愿遵守规则的玩家来制定。新成员,如果它遵守规则,就不会被排斥在体系之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例证。所以,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崛起不能为国际秩序所容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领导人规划了战略步骤,即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战略机遇期”这个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字面上看,这个“机遇期”非同小可。首先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战术性”的或其他什么机遇期。既然是战略性的,就是涉及全局的、影响长远发展的。其次是“重要”的,而不是一般的、可有可无的。再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不是“无所作为”或“小有作为”的。最后是“必须紧紧抓住”的,而不是“可抓可不抓”或“抓而不紧”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革命乐观主义者,在困难的时候能看到光明,看到成绩,以鼓舞士气。当然,像“文革”时期那样整天喊“敌人一天天乱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确实有点极端了。自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之路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善于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在冷战期间美苏争霸正酣,军备竞赛激烈之际,邓小平就看到,世界和平的力量在上升,并且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世界大战能够推迟甚至避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中国可以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在苏联东欧剧变,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中国的时候,邓小平却认为,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有利于中国的因素还很多,中国应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但是,像十六大这样明确提出有一个“战略机遇期”,恐怕是首次。
很显然,提出“战略机遇期”是通过对“全局”进行科学判断后得出的结论。那么中国在未来近20年时间内的“战略机遇”都在哪里呢?
首先是国内经济发展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战略起点。目前,中国就站在这个起点上。从市场需求看,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战略优势。市场容量的大小,市场运行的优劣,对于能否实现经济长期繁荣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而且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从人力资源看,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按照新的发展理论,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从1982年到2000年,中国的总人力资本存量已经由28.82亿人年提高到63.14亿人年,增长了1.19倍,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也由17.5%提高到25%。本世纪头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被抚养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最快,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最多,这些都有助于增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