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金融的逻辑
2009年8月,陈志武教授出版《金融的逻辑》一书,受到图书市场的热烈欢迎。这本书走红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冲突?
◎记者:您最近出版了《金融的逻辑》一书,这本书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陈志武:过去一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人对金融市场兴趣非常浓厚。在中国有一些在我看来误导性非常强的书充斥着市场,比如像等等,这些书继承了剥削论、阴谋论的视角,来理解金融市场,政治跟社会。中国过去一百多年来经常有这样的视角,这让我们失去了真正学习金融的机会。
在中国社会里面像这样的书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让这么多人很喜欢,可能跟整个社会历来比较相信迷信关系很大。迷信是怎么回事?人会死,会生病,但什么时候生病、什么时候死,都是我们没办法知道的。针对这些没办法知道但是又让我们非常恐惧的事,我们就想找到一些感觉上很过瘾、能提供一点点安慰的那种解释。这些解释有一个什么特点?你不需要去证明,你不愿意去证明,你认为这个是对的,让你感觉把这个事情理解了,就行了。这样的书,基本上是继承了中国迷信的传统,以阴谋论、剥削论的方式解释金融,让我们不了解为什么罗斯家族还有那么多金融大家,高盛也好,摩根斯坦利也好,在全球范围内任何时候需要发售10个亿、100个亿甚至上千亿美元融资的债券或者是股票或者是级差证券,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在全球范围调集到需要的资本。我们应该问,为什么他们能有这些本事,他们靠什么技巧组成建立了这么大的金融网络金融实力,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学的,让中国以后也能在金融市场、在全社会的融资方面也能够达到那种规模,那才是有建设性的视角。不要以描述性的阴谋论,以这个人最后要控制这个国王、控制那个国家作为答案。
可以想一想,在西方过去几百年历史上这么多的国王,他们权力很大,又掌握军队,为什么愿意去接受金融家族金融企业对他们的支援?为什么他们在军事方面、政治权力方面那么强,可以是独裁者,但照样不得不让步或者受制于这些金融大家?起码有一点,这些金融大家必然掌握了连国王自己都没有办法拥有或者建立的信誉。从这种建设性的角度来理解,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从阴谋论的角度能过过干瘾,但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
我可以举一个给中国带来危害很大的例子。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关于西方跨国公司的运作和经济的兴起,整个中国的教科书和主流观点说,是西方帝国主义来掠夺剥削。下了这种大的结论以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去问一些更有建设性的问题,比如说,这些西方跨国公司,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到后来美国、法国这些不同的公司,它们进入到对它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社会和国家,又不懂当地文化,又不懂当地规范,是怎么在那些陌生的土地上去发展他们的业务,通过什么具体操作,规避方方面面的风险。以前我们一律用剥削论、灭国论的视角解读,一直到今天,中国的跨国公司,联想,海尔,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等等,走出去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由于我们一直以剥削掠夺来解读西方跨国公司的历史,所以根本没有机会了解他们在海外运作的经验,以至于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少,几乎等于零,今天自己的公司走出去的时候,这里亏一点,那里亏一点,以这种试错的方式来重新再学习。
今天我们在了解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从剥削论、阴谋论的角度来理解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而要从建设性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那么多美国、西欧、日本一些金融财团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多去学习这些技巧。我带着这样一种希望,在过去几个月加快这个书的出版速度,希望《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多少回答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