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万亿如何救市
国家采用这种做法,或者有没有模式可以学习?

    陈志武:很多的国家都这样做。我刚刚去过巴西,巴西政府这样做了很多次,美国也刚刚2008年从4月到6月期间给一般的普通收入家庭送钱退税。其实在中国,香港也这样做过。好像2008年在东莞也这样子实验过。但是我觉得这个不仅仅东莞应该可以这样做,应该在全国的范围之内都可以这样做的。

    ◎记者:但国情可能不一样,比如说南美人,他们巴西,他们有钱,他们就花了;印度人有钱就花了。可是中国人一般省吃俭用,如果把税退给我,我还是存着不花,你起不到拉动消费的作用。

    陈志武:但是问题是,如果不给这些中低等收入的家庭,农民家庭、城市家庭,给他们退税,给他们补贴的话,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那么更加不是不想花钱吗!所以在已有的收入的基础之上,每个人多一千块钱,相对于现在的状况来说,大家消费的意愿性,总体上应该要更高一些。

    ◎记者:如果几万亿发下去,每个老百姓的人均不多,一千、两千,我们这些年习惯了一个说法叫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确实集中力量,也办了很多大事,在您的这种想法指导下,我们是不是会放弃这些原则?

    陈志武:过去三十年集中力量办大事,具体做成了很多的大事,特别是在过去,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都普遍的比较落后的时候,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就使得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展非常快。但是呢,一个国家的建设,不能够总是,无止境地沿着这个路下去。因为毕竟我们退一步想一想的话,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做这些投资,说到底还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日子过得更好,过得更幸福。民间消费应该是最终要改变要推动的一个目标,因为如果大家不能够消费,没有钱消费,收入都到不了老百姓的钱包里面,那最后建这么多楼房,修这么多基础设施,做这么多工业化的进程,那是为了什么呢?不能够为了工业化而去工业化,不能够为了基础建设而去做基础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那个基础设施,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应该按照常理也应该是时候,是做一个转型,做一个调整。过去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许这个精神可以保留但是这个办的大事,不再是具体的楼房,工业基地,而是这个老百姓的生活的改善。这个应该是新的大事。

    就是以巴西,因为中国可以说,跟巴西更有可比性。那巴西政府,在医疗卫生这方面的投入,总的金额占了巴西的GDP的5.4%,而中国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失业福利这三项上面,才投入了中国GDP的2.4%的这么多的钱。按照我的计算的话,算到13亿中国人身上,去年一年,政府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失业补贴这方面,放在每一个身上,大概去年是451块钱,这个是非常少的一个数字。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对医疗、教育、养老这些事,投入得少,但是什么样是多呢?像美国对医疗他也不能整个靠投入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投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好的标准呢?

    陈志武:这个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确确实实如果有政府,在医疗、在教育、在民生的项目上面做了太多的投入的话,那当然这个会带来一些道德风险,让人们可能觉得,工作也好,不工作也好,反正有政府给我包了,但是相比而言,中国远远没有到那个层面。

    ◎记者:我们说一下微观层面,比如说我,我想借钱买房子,贷款买车,贷款去读书等等等等。可是我贷了款以后,政府现在的制度里面没有给我一个信心的保证,我不敢去借钱,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陈志武:一方面,为什么政府层面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所谓的低保,不管是对农村的人还是对于城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简介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目录 > 四万亿如何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