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代文本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表现
自从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就开始进入以工农兵为人物形象的文学阶段,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是一个被改造的配角。即使到了新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还是占主流地位,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也主要是指这类文学。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城市题材的小说逐渐上了上风,知识分子题材也渐渐成为作家们要书写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无论是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还是与世界文学相比,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还没有让人震惊的成绩,也没有十分完满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
1、知识分子的尴尬出场
1979年7月,《第二次握手》终于出版。这部在“文革”期间被认定为“反动小说”,同时在“文革”期间至少以六种不同版本的手抄稿秘密流传,而在出版后却并没有产生预想的艺术效果,甚至在渐渐被人忘却的小说是新时期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丁洁琼、苏冠兰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旧中国报国无门,只好栖居异国他乡,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来,献身祖国科学事业。小说之所以没有多大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它“对于中国现代历史和知识分子的道路的描写,并没有偏离50年代以后所确立的叙述框架。”(25)显然,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缺乏独立的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只是迎合了一种主流政治话语而已,这是小说的局限所在。
2、反思的知识分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无论从小说、报告文学还是诗歌,事实上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反思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班主任》开始的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从《今天》开始的自由诗歌到代表主流诗歌话语后的朦胧诗,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一个痛苦地反思、诘问、批判甚至愤怒的时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这些描绘中,诗人北岛以他独特的诗歌形式刻画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当时也是最高形象。一般说来,只有小说或散文或叙事诗才能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实际上,抒情诗也能描绘生动且深刻的人物形象。前者所呈现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以外在为主的人物形象,后者则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质感的、除去了一切细节与外在的内在人物形象。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对两种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是不同的。有些人需要从小说中获得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有些人在诗歌中就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如屈原的《离骚》中的彷徨、忧愤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人物形象是单纯的,以情思为主的,但却是深刻的,纯粹的,更能打动人。
在整个八十年代的小说中,深刻提示知识分子理性生活的小说是张贤亮的系列。小说主人公章永麟虽然在严酷的劳动改造和专制下生活,不仅丧失了性能力,心灵也在遭受异化,但是他仍然在不懈地思索。小说开篇就道出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声: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题记中,曾用这样的话,形象地说明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艰巨性。当然,他指的是从沙俄时代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然而,这话对于曾经生吞活剥地接受过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我和我的同辈人来说,应该承认也是有启迪的。于是,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部书。这“一部书”将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曾经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这“一部书”,总标题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确切地说,它不是“一部”,而是在这总标题下的九部“系列中篇”。(26)
从这段引言中,可以看出张贤亮是想塑造一个唯物论知识分子。不错,在整部小说中,主人公章永麟在不断地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