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当下文化对日常生活主题的影响
现实。
2、日常生活的定义及其与当下文艺思潮的关联
所谓日常生活,就是指“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 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3页),换句话说它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可分为三个层次: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19)通常,日常生活被认为是由非自觉的日常活动所构成。进一步地说,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呈一个金字塔结构,它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1)处于金字塔顶部的是科学、艺术和哲学等活动的领域,是非日常的、自觉的人类精神和人类知识领域,学者将其称之为自觉的类本质活动领域;(2)处于金字塔中部的是非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化大生产等。这一类活动被概括为“制度化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它主要依靠法律和各种制度加以调节维持。(3)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日常生活领域,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及其生殖活动;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个体交往活动;以及伴随上述日常活动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20)前两个层面具有人类自觉的精神共性,共同构成非日常生活世界,它与处于人类社会金字塔底部的人类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日常生活世界相对应。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演变中,这两类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所造就的文学现实从另一个侧面十分典型地凸现出二者的关系变化。
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和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能刺激劳动者的自觉意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和靠血缘关系来延续并巩固的政治关系,使得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呈现出无机性和同质性,于是日常交往活动与非日常政治活动便混为一谈,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近现代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承担着“救国”和“图强”的双重使命,中国人的非日常生活世界逐渐进入了自觉建设的阶段。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开始有所分离,尽管在长时间的战乱背景下,有时这种分离会发生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漫漫有所变化,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意识活跃。“实际上,在建国后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得分日常生活世界得到了极端的发展,两类生活世界呈现出新的结构形式。”(21)建国后的计划经济形式,从生产到分配将全社会的劳动者一齐纳入到具体的经济组织之中,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一切权力汇集到一个最高的中心,这种社会条件下,“两类生活世界之具有单一的命令与执行关系”,形成了所谓“家国同构”的属性,全民被要求达到的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规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又发生了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领域合一”的结构关系。“这一状态严重地阻碍了人们自觉意识的成熟、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扼杀了人们交往关系的有机性。非日常生活世界这一极端的发展形式还成为自身发展的桎梏。”(22)文革后期,那种要求将自觉性活动的权利与责任真正让渡给社会生活个体的愿望已经达到了顶点,人们必须开始重建正常的日常生活世界了。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是中国的社会关系再次发生变化,“由于经济活动采取市场化形式,政治活动必须以平等、民主为原则……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活动民主化、法治化,同时有意识地避免传统的日常交往准则的侵蚀;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