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商道93 向利润区进军
在《温州周刊》的一篇专题报道中曾经写道:“不少人士质疑,在房产、煤炭遭遇瓶颈后,温商投资国企上,是否会像以前一样,抬高价格,短期之内获利就抽走资金?更有人士担心,温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方,温商可能将企业地皮用作商品房开发。”

    对此,素有“温州智囊”之称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说,温州的民企要投资北京国企,这从温州民企自身来说是一种必需,绝非“炒国企”。他曾对《上海证券报》的记者说:“为什么会出现温州炒煤团,温州炒房团?就是因为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商人,找不到好的项目去长期投资,只能搞短期炒作。温州民间资本的一个出路,正是全国各地燎原展开的国企改制,像北京这样的好企业更有吸引力。温州炒房团炒煤团完全可以去炒股权。”

    此外,来京投资也是不少温州民企需求突破自身发展的困境,力求做得更大、更强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到北京投资,将解决急需对外扩张、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还可以改善温州企业的形象。”一位温州企业家如此表示。

    同时,大名鼎鼎的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郑志荣坦诚地表达出来京投资的迫切需要,他谈到,目前温州经济发展已陷入缺人、缺地、缺电的尴尬境地,而温州原来赖以赢利的轻工行业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他们都希望能够进入技术壁垒较高的高科技行业,转移在低端行业上的竞争压力,获得好的回报,而北京强大的技术能力是温州企业家非常渴望的。

    “北京的水深啊……”一位温州的企业家说道,言外之意是指在北京有一些相比较于其他地方很不一般的地方,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高科技、高尖端的行业密集,而且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从温商的话中可以感觉到温州民企进京有些压力和顾虑。

    虽然从“北交所”和温州民企双方的态度来看,的确是郎有情、妹有意,但是何时温企资本顺利进京,这其中还有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是文化和观念的差异。

    温州人素来是讲究“宁为鸡头,勿为牛后”,所以在“控股权”的问题上,温州企业家普遍地要求掌握控股权,但是北京国企目前推出的很多好项目中,有不少要求在引入新投资者以后仍由原股东控股。

    对此,温州兴乐集团总裁虞文品在谈到控股权问题时明确表示,“革命不彻底,干脆别革命”,因此,在他看来除非有特别好的项目可以从长计议,否则一定会要求控股权。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也解释说:“我们温州人的性格是‘宁为鸡头,不做牛后’,但是有一部分项目不让投资者控股,这和我们的作风有些抵触。”

    其实,在温州企业家看来,如果他们仅仅购得部分股份,在新公司中没有话语权,那么他们是没法施展在温州所运用的一系列企业管理方法的。那样,他们投入的企业资金似乎是在为国企改革无偿献血。这在精明的温州商人看来,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

    其次,在职工的安置、人力的管理决策方式以及做事风格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协商和磨合。对于潜在的运营中的风险,温州商人是有着心理准备的,他们自己也谈道:“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温州企业家来说,管理一大帮高级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素质也是一个挑战。”

    虽然冲突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温州商人还是对于投资北京国企很有信心,一是因为他们有资金,二是因为他们有经验。

    那么,温州到底积蓄了多少民间资本呢?据《温州周刊》介绍说,“截止到2005年年底,温州市居民储蓄总额为1000多亿,企业存款为1000多亿,民间借贷为400多亿。2003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温州人商道简介 >温州人商道目录 > 商道93 向利润区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