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千面=畅销
好在东野并没有把创作推理小说看得非常严肃,不然经过两次打击,很难说他不会打退堂鼓。1985年,东野圭吾创作了小说,终于一举摘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大奖。是一部校园题材的推理小说,描写了一个运动社团里连续发生的两桩杀人事件。这部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本格推理,可见东野圭吾在出道伊始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

    此次获奖给予东野圭吾很大的鼓励。本来就不太“安分”的他,毅然辞去了工作,来到东京,踏上了职业推理作家之路。

    随后,东野圭吾创作了一大批本格色彩浓郁的作品,如、《毕业——雪月花杀人事件》、等等。这些作品多以校园为背景,娱乐性较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可言。坦白地说,东野圭吾并不太适合创作纯粹的本格推理。纵观其创作生涯,这个时间段的作品大都是水准之作,没有太多的亮点。处女作的销量超过了10万册,但在此之后,东野圭吾作品的销售业绩并不突出,有的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东野圭吾,几乎被推理圈视作了“透明人”。

    一方面是穷则思变,另一方面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新本格推理的影响,东野圭吾尝试着在推理小说中融入更多的“异类”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非本格的,但必须是有深度的,并且更应该是可以引发争议、能够带动销量的。

    在1990年,东野圭吾创作了小说。这是公认的东野转型之作,标志着“东野流”开始成形。小说没有把焦点放在谜团之上,而是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在这种性格之下的行为。这点很明显是受到了社会派推理的影响,属于写实主义。但不同的是,东野圭吾没有让自己的作品背上松本清张式的“责任感”,他的刻画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销量的“洒狗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揭露”和“批判”。事情证明,东野圭吾的选择完全正确,他的“狗血”洒到了读者的心里。虽然因为尚处于尝试阶段,在当时并没有引发太大的轰动,但东野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遗余力地走了下去。

    1996年,东野圭吾第一次尝到了转型的甜头。这一年出版的两部作品,使得东野圭吾正式迈入了畅销作家的行列。这两部作品就是《名侦探的守则》和。

    《名侦探的守则》是东野圭吾对于本格以及新本格推理彻底的“清算”——在嬉笑怒骂之间,东野指出了这类作品已经严重脱离现实,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里不能自拔。在之后,《名侦探的守则》是东野圭吾第一本销量突破10万大关的作品。

    如果说《名侦探的守则》是对“旧势力”的“清算”,那么则是东野新风格的完美展现。作品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就明确地指出了凶手是谁——凶手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却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他明确地告诉警方,自己别无他求,只想速死。在之后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动机”成为了唯一的悬念。

    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关注点放在犯罪动机上,这在之前的推理小说里是非常罕见的。动机是犯罪的根源,牵扯到了人性层面的问题。在东野圭吾看来,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有深度,能畅销”的元素,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应该不遗余力地把“狗血”洒上去——即便绝大多数读者对于人性的探讨不感兴趣,他们也会对其阴暗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津津乐道。

    之后的东野圭吾可谓势不可挡。1998年,他创作了。这部小说出现了“灵魂转移”的设定,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东野圭吾以及整个日本推理小说多元化的特征。1999年,这部作品一举夺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也是东野圭吾第一本销量超过50万册的作品。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觉得东野圭吾将度过衣食无忧的下半生;但是,人类往往是会自寻烦恼的,东野圭吾也不例外——他为自己设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谋杀的魅影简介 >谋杀的魅影目录 > 千面=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