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上纵横捭阖及中美两国寻求和平竞争的思维方法
西方一些学者和政要认为,在外交上实力并不代表公正,并不代表正义;但是公正本身,正义本身,也不能转变成实力。国与国的交往,需要公正,需要正义,但不能仅靠公正,仅靠正义,更重要的是实力和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西方某些强国为谋求自身最大优势,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使尽了各种招术和手段。诸如联盟外交、秘密外交、条约外交、人权外交和民主外交等等,这些外交手段都有极强的进攻性。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都采取了积极的外交策略,纵横捭阖,或刚或柔。
目前各个国家的外交战略都是寻求以非战争手段使国家受益。在与他国的较量中,外交战略致力于确保本国通过尽可能广泛的途径以和平手段获益,同时尽可能减少损失,减少需诉诸武力或需抵抗外来侵略的各种可能。
评价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不仅要究其所成,还要看它能否防患于未然,特别在一些国际重大事件的处理上,使国家在面子上不丢分,得失上不失利。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外交上的宏大与远见,是多栽花、少种刺,多铺路、少拆桥。纵横捭阖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修补裂缝,加密针线,广交朋友,不树敌。
同时,我们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事事妥协,我们不想得罪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必怕谁。我们所做的只是要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国际上一位西方政要最近指出:冷战结束后一度形成的“单极世界”局面已经结束。21世纪的大国之间需要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机构,对这些国家而言,“敌人”和“对手”等概念已经过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竞争”和“角逐”关系转化为“负责任的伙伴关系”、如何建立“更符合实际的21世纪国际新秩序”,更有效地迎接全球化挑战。他主张建立一个“新的大国合唱的多极世界”。这个主张得到了西方许多学者及政要的认同。
但是,这个主张忽略了谁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将“竞争”和“角逐”关系转化为“负责任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转化的成败与否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拒绝转化,那么这种转化在人们眼里就会变成一张空头支票。在现阶段,这种转化的主导方面是强权国家,如果强权国家总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始终不放弃“敌人”和“对手”的概念,那么是无法将“竞争”和“角逐”关系转化为“负责任的伙伴关系”的。不过我们不能说小国和弱国对此只能无所作为,单个的小国和弱国可能确实对此无能为力,但如果小国和弱国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却有可能促使强权国家产生有限度的转变。在这里特别要强调“有限度”三个字,因为强权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一般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地彻底完成将“竞争”和“角逐”关系转化为“负责任的伙伴关系”。
就目前而言,这种转化的成败与否决定于美国的态度。美国究竟是继续追求他的世纪帝国之梦,将他不喜欢的国家都当作“敌人”和“对手”进行“竞争”和“角逐”,还是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参与促成和拥抱多极合作的世界新秩序?这将是美国在21世纪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一选择将从根本上影响美国和世界各国在整个21世纪的命运。
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35年来,中美关系的和平发展,证明角逐竞争可以是和平的。35年前的中美关系仅仅限于对抗苏联威胁而结成的战略合作关系,但今天的中美关系却远远超越了对付共同敌人的范围,即从单纯的战略安全与政治外交合作扩展到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合作,合作的区域也从亚洲地区扩展到中亚、中东、非洲、欧洲以至于整个世界。上世纪90年代中美长期纠缠不清的人权、劳改产品、言论与宗教自由、最惠国待遇等问题,已被贸易逆差、人民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