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各国的军事思想状况
的部队中,坦克兵种应具主要地位,其他兵种皆应配合坦克兵种而具辅助地位。他坚信把坦克编在步兵师里是绝对的错误,应建立一种新的装甲师的单位,其中包括一切支援性的其他兵种,使坦克部队发挥充分的战斗效力。他的建议得到参谋本部鲁兹将军等一些军官的赞成,却遭到另一些人的反对。运输兵总监纳兹美尔上校很早就对把这一运输兵种改为战斗兵种的想法十分反感,他曾粗鲁地对古德里安说:“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装运面粉!”后任总监斯徒普纳格也禁止在理论上使用超过1个团以上的装甲部队,他把装甲师的构想看成是一个纯粹的乌邦托幻想,他在退休时对古德里安说:“你是太性急,请相信我的话,在我们这一生当中都不要希望能够看到德国的坦克会做正式的行动。”到了1933年,古德里安同军内保守派的长期拉锯战中,终于获胜,成立了2个装甲师,但他要求一定要同时成立3个师时,参谋总长贝克将军(后来他因谋杀希特勒事败自杀)却说:“不!不!我不想和你们发生任何关系。你们对于我而言,实在是走得太快了。”

    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后开始重整军备,1933年,在德国兵工署举办的现代兵器表演会上,希特勒对古德里安训练的一支小型装甲分队的表演大为赞赏,连声说:“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到1935年,德国已经成立了3个装甲师,根据古德里安的一再要求,德国坦克装备了当时第一流的观察和通信指挥工具,这一优势弥补了德国坦克的许多不足,并在后来的战争中这种优势保持了很长时间。1938年,德国军方在是建立以传统骑兵为主、装甲兵为辅的骑兵军还是建立以装甲兵为主、骑兵为辅的机械化部队的问题上面临抉择,希特勒支持古德里安的主张,认为在现代战争中马匹已无利用价值。于是,德国把大部分骑兵或改编为摩托化部队,或编入装甲部队。至此,古德里安运用大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配合摩托化的炮兵与空军,发动闪电战攻击的思想最终成为德军的典型战法。以后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古德里安的大力倡导和不懈努力,德国装甲兵的建设走在了各国的前面。

    4.苏联的失误

    苏联人似乎有一种长时间讨论问题的嗜好,从十月革命开始,就讨论无产阶级军事理论问题,由于偏重政治教条和思考方式迂腐,结果连“军事学术”这样清楚的概念都越讨论越糊涂。经过近9年马拉松式的各抒己见,苏联人总算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1926年,特里安达菲洛夫首次对这一理论进行概述。这一理论的现实根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勃鲁西洛夫的纵深突破以及红军在国内战争中的经验。理论根源则无疑来自西欧的军事理论界,苏联早期的红军院校常用西方国家的军事著作当教材。著名红军将领图哈恰夫斯基对“大纵深作战”理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手段,这就是写进了1929年《野战条列》的进攻原则: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同时使用2个坦克群(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摧毁敌人防御战术全纵深。

    30年代中期,“大纵深作战”理论从原来的战术范围扩大到战略范围,在图哈恰夫斯基元帅直接领导下,苏军组建了几个机械化军,另建有航空军和伞兵旅。1936年,苏军进行了坦克兵、航空兵、伞兵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在接受机械化战争思想和组建机械化部队两个方面,德国和苏联几乎同时起步,在行动上,苏联人起初堪称大手笔,但是后来一系列因素造成苏联这方面优势的丧失。在骑兵的问题上,由于俄国的欧亚草原有着两千多年的骑兵传统和近代以来享有盛誉的哥萨克骑兵,以及红军第1骑兵军团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某些骑兵出身的苏军领导人尽管看到西方国家的骑兵在战场上地位已逐渐减弱,但对骑兵似有无限的眷恋,对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简介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目录 > 第十章 各国的军事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