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苏联战场大转折
1.克里米亚战役
1942年春,苏、德双方统帅部都在积极策划下一步的作战。希特勒仍然把注意力盯在高加索的石油上,因为专家们对德国石油储备严重缺乏的判断,使他倍感焦虑,他对手下将领说:“如果我不能得到迈克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就应结束这场战争。”事实上,德国要是夺得高加索的石油,不仅可解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将使苏联的战争机器瘫痪,所以斯大林也对部下说过,为了把战争继续下去,我必须保持高加索油田。最后,希特勒决定1942年夏季的作战目标为占领高加索油田,同时在列宁格勒和克里米亚两个方向上展开攻势。
1943年3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会议上,斯大林判断德军进攻方向仍是莫斯科,决定把战略预备队配制在布良斯克方向上。同时在西南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的要求下,在乌克兰方面实施进攻。5月12日,苏军四个集团军从沃尔昌斯克和巴尔文克沃突出部向哈尔科夫地区德军进攻,并很快突破了德军阵地,向纵深顺利发展。铁木辛哥并没有察觉德军已在这一地区集结重兵,准备向高加索进军。5月17日,形势突变,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军团从斯拉维扬地区出动,保罗斯第6军团在哈尔科夫以南渡过北顿涅茨河,从南、北两个方向,向铁木辛哥部队的突出部根部切入。5月19日,苏军下令撤退,但时机已经错过,退路已被德军封闭。到5月29日会战结束时,苏军除2万多人突围外,参加进攻的第5、第6、第7、第9集团军全军覆没,被俘达20万人,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和另两位集团军司令员战死。苏军损失火炮2026门、坦克1246辆。由于苏军判断不准,贸然进攻,导致西南方面军主力被歼,让德军轻易地打开南翼大门,重获战场主动权。
为消除进军高加索时南侧翼的威胁,1942年5月8日,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的第11军团发起克里米亚战役。曼斯坦因于5月15日攻克刻赤要塞,俘虏苏军17万人,控制了亚速海的出口。7月4日,德军以其高超的野外攻坚战术,克服地形险峻,攻下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苏军约10万人投降。不久,曼斯坦因的11军团大部调往列宁格勒地区。
2.斯大林格勒会战
按照希特勒1942年4月5日发布的第41号指令,进军高加索分四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德军第2军团和第4装甲军团向顿河上的沃罗涅日突破。第二阶段:第6军团从哈尔科夫以西出击,与第4装甲军团合作,歼灭顿河以西的苏军,第4装甲军团此时应沿顿河向南旋转,包围该地区的苏军。第三阶段:第4装甲军团和第6军团组成“B集团军群”,从东南方向直趋顿河下游,第1装甲军团和第17军团组成“A集团军群”,向东北推进,越过顿涅茨河下游,两个集团军群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包围主力,打一场类似基辅会战型的歼灭战。第四阶段:在斯大林格勒至沃罗涅日的顿河沿岸,布置一道警戒线后,主力南下攻占高加索。
1942年6月28日,挟哈尔科夫胜利之威,霍斯第4装甲军团、魏克斯第2军团,从库尔斯克地区向沃罗涅日发起进攻,7月6日占领该城大部后,转向东南,沿顿河大河湾扫荡溃败的苏军。6月30日,保罗斯第6军团从比尔果罗德和弗尔加斯克之间迅速跃出,向东进攻。克莱斯特第1装甲军团从依兹门和库普洋斯克之间出动,强渡北顿涅茨河,到达本特科夫之后折向南方,锋芒直指进入高加索的咽喉罗斯托夫。
苏军驻守沃罗涅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指挥不当,没有及时用强大的第5坦克集团军冲击霍斯后方,霍斯已夺得战场主动权。这时,苏军作战已变得灵活,不再一味死守,而是作有计划的撤退,在顿河对岸重组防线。
7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