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官要善于露锋芒
,由枢密院直学士擢枢密副使,继而改同知枢密院事,从一位皇家顾问直接提拔到省部级官员。这标志着寇准正式进入宋帝国中央决策层,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仕途之路。
年纪轻轻的登上高位,必然引起别人的嫉妒与不满。何况寇准行事卓尔不群,锋芒毕露,年轻官员,若不教育他一次,他永远不知道天高地厚。很快寇准被黑了,出手的人是张逊,时任知枢密院事。每次议政小寇是最拉风的,经常不顾及同僚的心理感受,但凡有政见不合时,小寇必然起而争之。寇准性格火暴,一般人争不过他,同事间渐有摩擦在所难免。某日,寇准下班与枢密副使温仲舒一起骑马回家,半路上被一疯子拦住高呼万岁,顿时不明真相前来围观的路人排山倒海,事情就闹到了皇帝那里。
宋太宗身上最为扑朔迷离的莫过于“斧声烛影”了,所以拿出领导忌讳的“皇位”问题说事儿,这就过分了。宋太宗当然明白怎么回事,无非属下两位员工争风吃醋。《罗织经·事上》有云:“上无不智,臣无至贤。”意思是说领导没有不聪明的,只要不像晋惠帝司马衷那么弱智白痴,治世明君的智商通常极高。下属的小动作,领导假装没看见,你以为他真不知道?不违背大原则,不涉及大利益,一般没哪个领导会跟属下斤斤计较。当时,街使判佐金吾王宾上奏了此事,这厮曾被张逊举荐过。寇准也不是吃素长大的,当即反击,争辩得辞色甚厉,他与温副使一路同行,为什么偏偏有人拦住他的马?很明显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事件。宋太宗忌讳这事,不愿提及,迅速做出了处罚,张逊贬官,寇准留职察看。经过三个月,寇准以左谏议大夫出知青州。毕竟孩子太年轻,让他有个挫折也好。
张逊暗算寇准实际上代表众多大臣的意见,他们对年轻的寇准升任宰执多有微词,只是不发表议论而已。此际,宋太宗把寇准赶出了朝廷,旨在给广大官员士大夫一个交代,可内心深处对寇准极为欣赏、惦记。没有寇准的日子就像菜没有盐,吃什么都没滋味。宋太宗经常闷闷不乐,偶尔对左右发牢骚,寇准在青州过得好吗?左右哼哈答应。过了几日又问了这个问题,有人发现了领导心思,寇准可能要重回中央,所以就有人出言挑拨说:“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置酒纵饮,未知亦念陛下否?”你想寇准,但寇准在地方饮酒作乐,不一定想你,宋太宗默然无语。
一提到寇准,我们会与正直、清廉等词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寇准非常奢侈。《梦溪笔谈》载,寇准喜欢看柘枝舞,每次宴请宾客必须要有这个西域艳舞,江湖人称“柘枝颠”。《宋史·寇准传》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所在,必然炬烛。”也就是说这位少年得志的领导生活非常奢侈腐化,看艳舞、点蜡烛、好喝酒。寇准有一次把一个月的工资全部金银细软摆在屋子里,以显示其富有。仆人没见过这么多钱,一个个眼睛直勾勾的。原来家贫不富裕,现在今非昔比了,有钱。正在寇准春风得意的时候,忽然一名老婢女哭着说,太夫人(寇母)去世时,想要买一匹绢做衣衾,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不知道她若活着看到相公之今日,会做何感想?寇准闻之恸哭不已,可能是年少穷怕了,所以奢侈的生活一直伴随寇准终生(《邵氏闻见录》)。另外,寇准还有嗜酒的毛病,不仅自己好喝,还经常劝酒。酒桌上曾得罪过两个重量级人物,即曹利用和丁谓。丁谓原出自寇准门下,经过寇准推荐平步青云,十分感激。一次在钓鱼宴上,寇准喝高了,一不小心羹汤洒了一胡子引得哄堂大笑。唯独丁谓没笑,急忙趋步上前,毕恭毕敬地用官服为他擦拭。丁谓认为此乃尊敬之举,寇准认为此乃拍马之嫌,于是寇准说你是国家重臣,怎么给我擦胡子?丁谓顿时憋得脸通红,臊得挺没面子,内心深恨之,这位敌人让寇准晚年付出了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