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中国乡村:一道难解的题
她做研究的村里,平均有74%的村干部是选举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做村干部的动力有限。她访问的一些村干部认为,当村干部特别累,需要不停地巴结乡政府找钱要钱,处理村民间的土地纷争,抓计划生育。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怎么能特别吸引有能力的人?落选了通常也不会带来多大损失,前任村干部可以凭借过去积累的人脉资源(或者财力)轻松转向别的营生。并且,村民无法获知村财务账目的审计结果,他们很难精确地评估他们选出来的干部是不是廉洁。他们也看不到对村干部财政绩效的独立评估。因此,尽管村里的选民对于村干部干得怎么样、人品如何有一个大体的评判,但他们从来不能作出一个建立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的选择。并且,正如蔡晓莉指出的,还存在着势力强大的当地精英控制选举箱的风险,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的确听到村干部遭遇暴力抵抗的一些实例。

    另外一个似乎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是官僚制度本身。每一级官员都从上一级官员那里获得年度要完成的工作目标。这些细分为很多类别的十分具体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着他们的政绩和前途。有一些是强制性任务(诸如计划生育、群体性暴力事件等实行“一票否决”),有一些是很重要的目标,如税收收入、引进投资。这类工作做得漂亮与否,决定着官员能否很快升迁。还有一些如修路、医疗服务等不那么硬性的目标,在每年的考核中没有太多实质性意义。同时,出于同样的原因,管理着村干部的乡干部也不是很重视其辖区的公共服务。这意味着官员们不在这类事情上操太多心,上报的相关数据或许也是随意写出来的。情况在好转吗?更多的资金流向了村庄,这是好消息。蔡晓莉近期参与了另一项大型调研,尽管数据的最终分析尚未完成,但初步的结论看起来还不错。我们已经知道的是,村里有了更多道路,更好的灌溉设施,更低的税费负担。有证据表明,通过一种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更多来自上一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流向村庄,尽管目前只有参与试点的一些村庄受益。随着“三提五统”各项收费和农业税的取消,加上种粮补贴和其他补贴,2000年以来农民实际收入显著提高。但是或许,最重大的改革和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希望将落在健康卫生以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上。

    农村医保: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推进

    新农合始于2003年,310个县参与试点。参保个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筹措医保资金,补贴个人医疗费用。实行之初,个人最低缴费标准为10元,地方财政承担20~40元,中央财政另为贫困地区资助20元。2007年底,共有6.85亿人参保。门诊诊疗费用大多不在赔付之列,大额住院费用部分赔付。目前新农合已在全国铺开,覆盖了所有的县。近年来,令卫生部门高兴的是,参保比率较高。但高参保率不能确保这一制度的成功——地方政府或许接到了人人参保的任务,但村民的选择余地很小。

    菲利普·布朗调研了新农合在安徽和江苏的运行情况。布朗想对新农合的成效进行一个精确的评估,但他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各县通常都按照自身的需求和资源状况来制订合作医疗计划,在他调查的多个县中,没有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模式。各地报销比率差距也很大:一些地方非本地户口的外来人口也被纳入当地农合计划,有的县则只纳入本地人口;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时,有些县要求开具转诊转院证明,而有些县不需此类证明;较富裕的县级政府在合作医疗计划中投入资金所占比率较大;中央政府对各地的补贴差额也很大。第二,对试点地区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根据布朗的调查,早期参与试点的县多是人口偏少、比较富裕、医疗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地区,而后期参与的地区状况相对差些,这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国经济之路简介 >大国经济之路目录 > 第六章 中国乡村:一道难解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