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二、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
从不同渠道获得来自内地的消息,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判断“五月风暴”不会持续太久,从灾祸中看到机会,在同行们面对局势还一筹莫展之际,做出惊人之举,采取“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策略,趁机入市,将买入的旧房翻新出租,并广建物业。随后的事态发展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五月风暴”最终得到平息,1970年,香港房地产业再次回暖,并越发兴旺起来。到了70年代初,李嘉诚拥有的物业,已从当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仅租金收入就有390万港元。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全力发展地产业。1972年7月,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1月1日在香港挂牌上市,长江上市,是李嘉诚事业历程上的一次大飞跃,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李嘉诚从事房地产业早期的这两次危机中,在炒风盛行之际不为暴利所动,采取稳步拓展的方式,稳健发展,并在危机期间密切关注局势,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凭借“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的经营哲学,在地产低潮之际,抓住机会,趁机入市,并最终奠定和成就了其在房地产业的地位。

    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

    观点: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想求的是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比稳定、充裕的现金流更重要,作为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如何在危机来临时,采取积极有效的财务政策,以保证企业账面的正现金流?看看李嘉诚的做法吧。

    之危机背景

    从1958年购地兴建第一座工业用大厦,从事房地产业开始至今,长江实业已经成长为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版图中,和和记黄埔并驾齐驱的两大旗舰产业之一。几十年来,长江实业依靠开发住宅及商用物业,已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地产发展商之一。然而,这期间并不平静。

    1985年香港进入回归前的过渡期,其地产市场随之进入长期上升阶段,1991年之后,更是因香港住宅楼市场需求上扬的带动,地产价格大幅跳升,有数据显示,1984~1997年的13年间,香港的住宅楼价格上升了3倍。这一长时期的地产市场繁荣,让香港诸多从事住宅类开发的地产公司迅速膨胀,长江实业也同样受惠于此。但在此期间,从1994年4月到1995年的第三季度,由于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压低楼价的措施,香港楼市曾一度进入调整期,住宅楼价格下跌三成,各大地产公司均受到影响。在1996年楼市短暂上扬后,随即,1997年第四季度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东南亚各国,对香港地区的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经济和物业市场急转直下,银行信贷银根紧缩,股市及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投资和消费愿望低迷,香港的房地产业几近停滞不前,长江实业也在所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在这次危机前后,李嘉诚所采取的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对危机带来的冲击起到了化解的作用,因此对长江实业的冲击有限,李嘉诚的危机化解术使其个人财富在危机后不降反升。李嘉诚对采取的应对策略,曾用一句话概括的表达过:“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想求的是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即为保证现金流,采取“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这也是作为李嘉诚一生遭遇过的诸多危机中的一次,给香港经济带来深远影响的这次危机前后,李嘉诚采取的主要策略,而除了“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外,他采取的主要经营应对策略还有股市高位时融资策略;楼市低谷时逆市扩张策略;率先降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简介 >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目录 > 〇二、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