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全球缝制设备冠军制造商
创新决不是“运动”,今天做,而明天不做,而是一项持续性的日常中心工作。企业只有建立这样的理念,并贯彻落实到各项活动中,创新才能有实效。飞跃集团的自主创新正是这样,我们从其大事记中,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988年,自行研制的高速包缝机投产。
1989年,国内领先的高速平缝机投产。
1996年,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在中国诞生,被誉为中国家用缝纫机的一次革命。
1998年,多种产品通过CE、GS、UL、tUV等国际认证;飞跃多功能家用缝纫机首次批量出口日本,结束了中国缝纫机单向从日本进口的历史。
2001年,5款多功能家用缝纫机通过美国UL公司的UL认证,同意飞跃在显著位置标贴“UL”标志。
2001年,隆重推出微机程序控制多功能家用缝纫机。
2002年,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飞跃工业机数控伺服系统投产并开始投放市场。
2002年,研发成功并投产了开袋机、套结机、电子钉扣、圆头锁眼、花样机等领先科技的电脑电子特种机。
2004年,飞跃在国内领先研制成功了电脑化制衣悬挂系统并投入批量生产。
2004年,国内独创的家用电脑绣花机在飞跃投入批量生产,为服装的DIY流行趋势增添了亮点。
2005年,和上海大学承担的“基于支持智能化缝纫机创新开发平台”通过专家验收。
从2001年开始,飞跃集团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呈现出加速的现象。正是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拥有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
自主创新的合作性
缝纫机是由英国人托马斯·山特于1790年发明的,83年后,法国人蒂莫尼亚制作了80台机器,供陆军军服厂使用。1851年,美国人伊萨克·胜家开始建造缝纫机工厂。1867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建厂,并在欧洲设立销售机构,缝纫机开始走向全世界。
1860年,日本人从美国带回缝纫机。1900年,美国缝纫机大批量进入日本。1950年代,日本人在仿制基础上自主开发出高速缝纫机,迫使欧美国家的生产商退出大部分缝纫机市场。
中国的缝纫机产业在1949年产量仅4000台,从业人员500多人。1950年代末,国家轻工部对家用缝纫机实施了制造技术的通用化、标准化。缝纫机工业得以飞速发展,基本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缝纫机成为当时著名的“三大件”之一。但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产品占领中国工业市场,中国家用缝纫机市场逐渐消失。
讲述以上历史,只是说明在缝纫机领域,中国企业是后来者,而飞跃集团又是后来者中的后来者,在1986年进入缝纫机行业——以通常的战略观点,这是一个无吸引力的行业。
后来者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初进入市场就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自己只是弱小者;二是技术依赖性,主要核心技术掌握在先行者手中,自己必须从引进技术开始。
后来者的地位决定了其战略选择。飞跃集团的自主创新选择合作战略,是其取得今天冠军地位的关键因素。飞跃集团的自主创新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与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
早在创业的1986年,飞跃集团就与上海缝纫机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又与浙江大学、北京机电研究院、上海大学等机构合作。2006年5月20日,飞跃集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签署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飞跃集团关于开展机电数控技术产业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