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在牛奶与豆奶间摇摆
牛奶”的称号。而如果用大豆来制作奶制品,原料将绝对有保障,唯一要解决的是消除大豆给消费者带来的口感差异,这对1990年便开始技术改造的维维集团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解决了技术的问题,又有了出色的营销开路后,维维崛起便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也因此有了胡云峰“担忧”的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高峰期的时候,维维一家的豆奶产量,便占了整个中国豆奶市场的80%以上,这是何等的荣耀!
成为市场老大后的维维没有“等”来挑战者,但他却“等”来了一笔闲钱——2000年6月30日,维维股份在上海成功上市,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沪上市的乳业集团,当年维维就募集到社会资金10余亿元,这样一笔巨大的资金用来干吗呢?相信这个问题在新世纪初时,是困扰胡云峰的最大问题。但他迅速做出了决定:将这笔钱投入到与豆奶一墙之隔的牛奶业,那里有着胡云峰抵抗不住的诱惑。
牛奶的诱惑
于是从那一年开始,维维集团开始实施以“稳定发展豆奶,全面进军乳业”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战略。维维提出的目标是:在3-5年内形成60万吨液体奶生产能力,使“维维乳业”成为集团又一主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资金与渠道支持的维维集团迅速展开行动。他先是创立“维维天山雪”的新牛奶品牌投入市场,同时,倾整个集团的全力来培育新品牌的市场——籍着一贯的大手笔起步策略作风,维维集团继续购买中央电视台特A级黄金时段,但投放的对象都改成了“天山雪”,而不再是“维维豆奶,欢乐开怀。”
因此,当维维集团在豆奶产业渐成一枝独秀的格局时,中国的牛奶市场却是另一幅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牛奶市场的竞争足以用“厮杀”来形容而不为过。
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宣传,打造了一个没有任何政策壁垒的牛奶产业,政策导向推动了牛奶业的发展:1995年开始,中国牛奶产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曾创造连续五年保持50%发展速度的奇迹,全国牛奶的总消费量不断快速提升。一组可信的数据是:2002年,中国人均年奶类消费量约7公斤,而到2004年年末,这个数字已达到了18.33公斤;同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均奶品总消费量更高达36.24公斤;因此在2004年,全国的乳制品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663亿元。但比这些更诱人的还在未来——按照流行的对比说法是:发达国家在2002年的牛奶人均消费量是100公斤,而到2004年已经达到200公斤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市场容量还相当低。一个巨大的蛋糕浮出水面。
在这样一幅诱人图画的引导下,牛奶产业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
也是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有众多新企业进入牛奶业。而到2002年,中国大大小小乳品企业多达1500多家,行业集中度仅62%,即便是能够叫得响的品牌,也多达数十个: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完达山、三鹿……因此,当维维集团在2000年完成上市之后,面对的是一块没有主人的鲜美大蛋糕,似乎任何有心人都能插上一脚。
成立于1992年的维维集团,在他到来的时候,正好处于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下。1992年10月,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还分不清牛奶与豆奶的区别,而且,更令人惊喜的是当时没几个人有营销意识,这样两个条件为维维的发展带来契机。于是在那一年,所有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老百姓在黄金时间都听到了这样一句广告语:“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借助这样一个大手笔的推广,维维集团迅速从所有的同类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大手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