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吞“龙”:多品牌的困局
才行。
“蛇吞象”的困局
几天以来,随着科龙事件的不断变化,周厚健的心里也一直波浪起伏,难以平息。一方面,他始终有一种历史重大时刻即将来临的时代感,但同时,他又被一种看不透的烦恼所笼罩,而这种烦恼,即使是海信有幸收购科龙,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将一直围绕的。
没错,收购科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如果收购科龙,海信将一举迎来空调和冰箱两个领域里的重要突破,按照双方现有的2004年规模,这两个行业在合并后将具备争夺市场霸主地位的机会,而此前,周厚健连想都不敢想,这不是很诱人么?
“历史不知要将我引向何方?”这是数天来周厚健一直疑惑的问题,或者更长远的说:从43岁起便潜心思考海信未来战略的周厚健多年来也一直疑惑于此,此刻亦然。下属带来的消息显示:海信极有可能“抱得科龙归”,但周厚健一直举棋不定:他的海信该如何消化科龙这位“美人”——科龙已长成了84亿的“大姑娘”,但他的海信还是一位刚成年的小伙子:2004年,海信冰箱的产量约为70万台,年销售额在5.2亿元左右;海信空调也只有约150万台的销量……这样的业绩放在科龙84亿的规模面前,实在不值一提。
科龙无疑便是这样的机会!
但收购科龙后的产业整合是个问题,因为收购势将消耗海信庞大的资金,而且还会占据海信众多资源,那是否意味着海信需要收缩战线,放弃诸如房地产这样的行业,以全心经营家电呢?放弃地产也意味着放弃资金来源,那万一海信其他也发生点变故,他该如何处理呢?
不过这还不是他最担忧的,最令他犹豫不决的其实是海信的品牌整合问题。收购科龙之后,海信旗下将拥有“海信、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雪花、伯乐”等7个品牌,这些品牌的定位互有交叉、又各自蕴涵着品牌原属地的感情,代表着这些地方曾有的历史。对于品牌来说,海信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保留现有的所有品牌,让他们继续各自征战市场,但这意味着海信将分散有限的资源,也将不合海信费心收购的最初用意。另一条路是只选择有成长性的品牌来经营,但这里却有着一个难舍的选择:虽然是看重科龙的品牌才想收购的,但科龙只是一个泛泛的大品牌,实用价值并不大。科龙有冰箱、空调,还有洗衣机,但它没有在任何一个产品种类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有人提议他放弃科龙,而专心经营科龙旗下的容声品牌,因为容声在1991年—1998年曾经是连续八年的全国冰箱销售冠军,只是后来在品牌维护方面缺少投入,才被海尔赶超,但其一贯的冰箱品牌形象,却保留了赶超海尔的可能性,这或会成为他赶上老对手的一张王牌,但如若如此,科龙又该怎样处理呢?……
一想到这些问题,周厚健又陷入了迷茫的沉思中,他望向窗外,盛夏的青岛正笼罩在潮湿的海风中,而夜色下的青岛也隐约迷人……明天会怎么样呢?当这个问题再次出现在他脑海中的时候,天已近拂晓。
一时。周厚健至今还记得顾当初收购科龙后说的:有了科龙,顾的格林柯尔终于可以梦圆了,因为在顾的心里,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制冷产业的王国,但个中关键便在于科龙,因为科龙曾是连续多年的中国冰箱销售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