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公共关系管理之神王莽
自幼就是好学生,熟读孔孟经典,再加上他天才的理解力,居然从黯淡的前景中发现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这说明,读书还是非常有用的。

    现在有些自封的所谓管理学大师职场专家,在他的书开篇第一章,就作淳淳善诱状地告诉读者说,从他的研究成果来看,名校毕业的尖子生,只能作体制内人才,在一个相对刻板的,滞后于时代变化的体制内,缓慢地发展,而低才,能够成为财富型人才的可能性却大很多,因为改革需要打破常规,所以坏学生才有大成就。而大师用来证明他这个读书无用论的经典论据,又是听破茧子的盖茨、戴尔的故事。不过不知道所谓大师有没有意识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考上哈佛不读哈佛的人,和读某走读大学自费生之间的智商差距,能够有多大。相信读书无用论只是在改革开放早期,社会形态尚不稳定时候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但如果在这个连卖房子都要读一本《售楼圣经》的年代,再同大伙儿讲读的书越多越没有财发,那就是徒增笑尔。

    好在王莽那个时代,虽然尚不知是否有人写励志书,但似乎还没有人打着专家的旗号误导读者。所以王莽一面继续读书,一面总结着他的王莽猜想,并下定决心决心实现那个埋藏在内心的伟大猜想:他小时候就是三好学生——这里的三是虚指,三好也就是什么都好——他谦逊有礼,而且节俭勤奋,拜名士为师,虚心学习,苦读经书。虽然老爸早逝,但还留下寡居的母亲和嫂子供他孝敬,他还负责教育已亡兄长的孩子。王莽又广交朋友,对待掌握朝政大权的叔叔伯伯们,他更是不能放过,孝敬起来比他们的亲儿子还亲。公元前22年,王莽的伯父、也是当时朝廷的政治巨头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连续侍奉了他几个月,基本上没有离开,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休息,以至于到最后浑身散发臭气,头发胡子乱糟糟,形同野狗一般。这使王凤极其感动。

    王莽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王凤临死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虽然官品很低,但这是皇帝身边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果然,没多少时间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官职已经很高了。这时的王莽仅仅24岁,从一个“杰出青年”成为了前途无量的年轻干部。

    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另一个工作重点,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广交朋友有了结果)。汉成帝便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骑都尉是武官,而光禄大夫是文官,可以参与朝政大事,至于侍中,更可以侍奉皇帝身边。估计这样的安排,就像今天的对干部全面培养一样,是为未来高升所作的准备。

    这时候王莽才三十来岁,应该可以算是排到了政治队伍的前列,可以比较满足了。但人是有惯性的,就像惯犯被放出来总忍不住再干一场一样,做惯了“好人”,做惯了三好学生,杰出青年,劳模等等,也是很难刹得住车的。人习惯了“端着”以后,不“端着”反而不舒服了。他更加谦恭,更加孝顺,更加节俭,更加的“人瑞”了。他继续广交名士,和众大臣“打成一片”,还经常将家财分发救济贫寒的宾客。

    这说明,做“好人”是有好处的,而且是大大的好处。尤其在孔孟之道笼罩下的汉朝。从皇帝到老百姓,谁不希望选一个好人来执掌朝政呢?王莽测量社会脉搏之精微,看事物看透了本质。

    王莽的自我包装太成功了,以至他在初期的政治生涯中一帆风顺。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叔叔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这时的王莽不足四十岁。

    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简介 >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目录 > 公共关系管理之神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