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家”为何遭非议?
点认为,中国改革的困境在于,中国经济改革已经逾越了人人获益的启动期,进入利益分化的转型期,谁都知道,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无法绕开国企改革,但国企改革肯定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伤害既得利益者。如何解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其答案是无法从源远流长的西方私有制经济理论中找到的。
由于中国所选择的独特的改革道路,经济学在当代中国成了比任何别的学科都重要的“显学”,但正是因为经济学议题与百姓生计与利益密切相关,经济学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公众人物”,没有“学术象牙塔”可以躲避,且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公平而言,中国 “主流经济学家”抛弃陈腐僵硬意识形态、吸纳西方最前沿学术成果的创新意识的确值得称许,他们积极推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精神和努力也确实令人尊敬,但在不少民众看来,某些经济学家“见物不见人”,对市场的崇拜、对效率的迷恋过了头,变成了所谓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效率至上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如果中国的国企改革使大多数员工“未见其利、先受其害”,那么,“见物不见人”哲学注定会使“主流经济学家” 走到民众的对立面。
中国近些年来“非主流经济学家”和普通网民挑战“主流经济学家”,是多元争论,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尽管在学理上我赞同“主流”的观点要远远多于“非主流”。唯一担心的是,这种正常、健康、充满活力的争论,又会陷入“二者必居其一”的结局:要么“主流”重新夺回话语霸权,“主流”变“独流”;要么是“非主流”翻身成为“主流”,最后只剩下一花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