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王石自述:1994年的“万君之战”
    君安突然发难并不是为了并购,而是在改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收购概念,君安并不是为了买而发难,而是为了卖。尽管万科已经看到曙光,但这时候的空气,仍如同一块铁板,重重的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君安发难

    确认了以房地产为主导行业的目标后,万科的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首批业主入主,上海万科广场、深圳荔景大厦竣工;青岛银都花园基本建成;北京万科城市花园和天津万科中心推出发售,市场反映热烈;鞍山东源大厦封顶、沈阳城市花园开工,深圳海神广场破土。这些项目,有的,成为了万科历史上值得画以重彩的杰作,有的,则成为万科需要深刻反省的历练。

    然而,这一年的风雨之猛,是从未有过的。

    1993年4月,万科公开发售B股。9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越来越呈现对外开放的态势,B股品种是为了吸引海外投资者特别设计的,只允许海外资金进场买卖。新品种一推出就引起香港券商的极大关注,尽管市场前景有很大的未知数,但哪家以香港为大陆的跳板的证券商会愿意错过搭头班车的机会呢?

    万科按照证管部门的指导原则,发行市盈率13.3倍,偏高于市场的预期。但是,物以希为贵,发行队伍中便有君安的面容。

    券商承销企业股票的利润来源于承销的手续费,按承销金额的百分比收取,比率视筹资的规模、同行的竞争、发行的风险而定。万科首发4500万股,每股港币10.53元,筹资港币4.5亿元,手续费5%(费用2%+佣金3%),手续费属于偏高。

    市场对B股的认同度并不让公司乐观。接近认购截止期,相当比例的股票还没有被认购,市场并不看好B股。在负责发行股票企业正式签订承销协议之后,其股票能否顺利售出的风险已经转移到承销商身上,按照协议,承销商必须对未被认购的剩余股票买单。理论上,无论市场好坏,万科都能如期收到4.5亿元港币,不能全额或者超额认购仅仅是个面子问题。

    但是,万科的高层们仍旧担心君安证券这家冲劲有余,资金匮乏的券商的偿付能力,毕竟,同一时期,君安也是金田公司的B股承销商。直觉告诉我,君安证券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贷到如此数量的资金。但事实上万科和金田都按期限收到了全额定向发售的B股资金。

    1993年5月份,万科B股在开盘后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的B股也窝在了手上,君安因此成为了万科的大股东之一。两个月后,君安证券总经理张国庆建议万科反贷给君安证券一笔费用来解由于短期资金拆借带来的燃眉之急。显然,挪用筹资款借贷给证券公司是非常不合适的,也明显违背发行B股的初衷。

    我拒绝了。

    1994年3月30日上午10点30分,我迎来了君安证券总经理张国庆和君安证券副总张汉生两位提前约见的客人。

    张国庆开门见山,“君安证券准备给万科的管理层提些意见。”

    “好啊”,提意见有必要一、二把手一起来么?我觉得有些蹊跷。

    “君安准备下午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正式提出对万科的意见。不要误会,对你王石没有其他的意思,我们觉得君安是代表中小股东给万科的经营战略提意见,会对万科的长远发展有好处,对你王石也有好处,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有明显的好处。”

    这一番话确实让人感到突然,显然带着浓烈的火药味道。

    “我可以参加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么?”我稳住情绪,只是提了一个问题。

    “你就不要参加了吧,只是因为要给万科提意见,事前通知一下。”

    “既然给万科提意见,为什么万科的董事长不能参加呢?”我愈发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简介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目录 > 王石自述:1994年的“万君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