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唐万新其人其事
初始时期,江湖中但凡有点消息来源的人几乎都知道,但就是很少有人能在底部一直跟上天。说白了,没人忍受得了德隆式的大跌式“洗盘”,很少有人能在被套30%以上,还有信心坚持到股价翻上几倍。

    正是这种跟庄的艰难和长庄的赚钱效应,才使得德隆品牌更加坚挺。很多人是心甘情愿地把资金交给德隆的,在委托理财业务盛行的那个年代,德隆的名声听起来比很多机构更有信誉。也正因为此,德隆所接下的委托资金也迅速膨胀,很多大机构资金是德隆的常客,鼎盛时期,资金的回头率曾最高至97%。

    谁都知道德隆是控盘坐庄,但很少有人知道德隆为三只“招牌股”所准备的股东账户就有24705个,而德隆控制的股东账户更多过四万个。这也是让操盘手们很“仰视”德隆的一个小点。有些券商坐庄有两、三千个账户也就了不得了,相比而言,德隆显然在为三驾马车构筑一项巨大的“工程”。

    最牛的2003年年底,三只股票的流通市值分别增长了37.34倍、26.71倍、26.70倍,总市值高达200多亿元。

    2003年,德隆的雪球达到顶点,成为中国拥有上市公司最多,市值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而且三架马车的速度丝毫未降,势头凶猛,唐万新本人也春风得意,一度当选中国工商联副主席,大有红顶资本家之势。但暗流一直在涌动,德隆的三个致命危机,唐万新一个也未能从根本上化解。

    唐万新有两个老师,君安证券的王明夫和华润的宁高宁,前者是个聪明人,空手套白狼,不玩产业,赚钱就走。后者是标准的“红顶产业资本家”,为国扎实做产业,资本无穷,名正言顺。唐万新的庄家技术学得炉火纯青,产业之心也直逼宁高宁。但在中国现有资本市场水平,仅以庄家之术,民营之身,就想在产业上赶超国家资本,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彻底变身国家资本,二是走邪道。唐万新努力过,而且是两个方面都很“努力”。为前者,他曾当选中国工商联副主席,为后者,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但作为民营资本家,他还是把更多的努力留给了后者,而后者则无异于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事实证明,唐万新也不是排爆高手,这恰恰构成他的第三大危机。唐万新学成了王明夫,落下一个恶劣的庄家之名,但没学成宁高宁,仍被视为机会经营者,而不是产业整合者。在2000年12月“中科事件”后,社会舆论突然将矛头对准了德隆,“德隆是庄家”成为数百家媒体的显著标题,200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炮轰德隆(《新财富》当月刊登了郎主笔的《“德隆系”类家族企业中国模式》一文)成为这一时期质疑风潮的标志。之后,德隆旗下的金新信托因此发生挤兑风波。但唐万新对此却出人意料地保持沉默,故作神秘,大有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之势,结果只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而德隆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创造品牌,吸引更多资金,以维持整个庞大帝国的继续运行,因为其产业整合带来的利润,远远无法跟上其扩张的速度。

    但人工堆成雪山再大也有融化掉的一天。德隆走得太快,也走得太远:由于对非上市公司领域的行业过度投资,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包括对股价的过度维持,牵住了德隆太多的资金。也就是几乎从德隆进入银行开始,资金链的紧张已经到了需要正视和调整的时候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调整并没有如期到来。神话终于破灭,唐万新500强的理想也在熊市里轰然倒塌。

    悲壮的结局:“只要保我一条命,10年以后出来我还是一条好汉!”

    唐万新的梦想是,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之力,通过产业整合把实业做大。为此,唐氏团队在短短的几年中就控股和参股了多家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城市商业银行、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一辑):怎样在中国生存,八大品牌直率对比简介 >案例(第一辑):怎样在中国生存,八大品牌直率对比目录 > 唐万新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