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格兰大道
    在走马看花的观光客眼里,格兰大道只不过是旧金山唐人街里一条热闹繁华的街道而已,对海外华人来说,则是展示他们生命力的橱窗,但对来自大陆的流亡者而言,这里就是广东。虽然在人行道上看不到人力车,听不到木屐敲地的声响,但这一条狭长的地方,却最为接近他们的老家。中国的戏园子、粥店、茶馆、报纸、食品、中药……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不禁会使一位流亡者感到疑惑,自己是否真的站在外国的土地上。不过,在这种熟悉的气氛中,他仍然需要面对许多全然陌生的困难,并在这些困难的环境下奋斗求生。

    王戚扬,一位来自中国华中地区,操着一口北方人和广东人都听不懂的湖南方言的人,就是那种除了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以外,无法适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的移民。他所会的英语只有两个词:“yes”和“no”。但他很少说“no”,因为当人家用英语或广东话跟他说话时,他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但为了不想招致人家不必要的反感,他就尽量少说。因此,他在唐人街并不出名,然而他的“yes”却也着实替他招来不少人的怨恨。有一次他去广东人家赴宴,主人谦虚地说,饭菜做得平淡无味也不够丰盛,敬请各位贵宾原谅。本来是一句等待客人夸赞的客套话,但听不懂广东话的王戚扬,却点着头连说了两次“yes”。

    虽然如此,王戚扬还是依恋着唐人街。他自得其乐地住在一座四年前买下来,与格兰大道隔了三条街的充满中国味的两层楼宅里。房子里装饰的是中国绘画和对联,摆放的是价格昂贵,坐起来却不甚舒服的柚木桌椅。连家中雇用的两个用人和一个厨师,都还是他从湖南带来的。家中唯一不够“纯中国”化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王大和王山,尤其是王山,仅仅四年的时间,就已学得一副牛仔相,说话的调调就像斯皮兰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才十三岁,已经把中文几乎忘光了。

    大儿子王大,倒是不那么叛逆。二十八岁的年纪,终日沉默寡言郁郁不乐,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感到别扭发窘。由于王戚扬是个相当固执的人,他始终不太愿意去改变父亲的旧习惯,纠正父亲的错误。在王家宅院里,王戚扬就是“君主”,他的话就是法律,用人们尊称他为王老爷,每周为他干活七天,月领十美元。虽然他的那副冷峻面孔,一把长胡须,高大的身材,宽松的蓝缎长袍,不断的咳嗽声,以及那不可违抗的要求和命令,在在都会令任何一个在美国受雇做佣的人觉得非常难受,可是他的用人们却对他既忠诚又敬畏。唯一不买他账的人就是他已故妻子的寡妇妹妹——谭太太。谭太太常来他家帮他出主意,她认为她六十三岁的姐夫非常的守旧、落后。“唉哟,我的姐夫,”她常说,“赶紧把你的钱存到银行里吧。然后去买一套西服穿上。在这个国度,你穿着那件缎子长袍,活脱就像舞台上的戏子。”

    但是,谭太太的劝告不过是从王老爷的左耳进右耳出。并不是王老爷不相信银行,他只是无法接受把一个人的钱存放在陌生人手里的主意。在中国的时候,他的钱总是存放在自己的挚友手中,彼此间甚至连字据都不用签,也都非常的安全。而且每年固定两次,他的朋友总是会按时为他送来红利,他接过来连问都不问,也从来未出过差错。他相信这里的银行也许会同样这么做,但银行里的每个人毕竟还是陌生人。在他看来,金钱就像男人的老婆,怎么可能就这样的交给一个陌生人来为他看管。

    至于穿上西服,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一直以来,他都是穿着长袍,夏天穿丝绸的,春秋穿缎子的,冬天则穿皮袄或者棉袍。要他换上那种只有两三枚扣子且又开领的西服,对他来说简直无法想象。再说,以一条破布拴在脖子上,在他看来,不但丑陋,而且有失尊严,更糟的是它代表着一种不祥之兆。他永远不会想在自己的脖子上绑上这么一条领带。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花鼓歌简介 >花鼓歌目录 > 格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