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崛起:时代的供养
再美妙的梦境也源于现实的生活,再成功的商人也必须扎根于他所生存的商业时代。
很多人会问,王峻涛与马云同样发轫于1999年,但王峻涛成为电子商务的悲情先驱,马云却已是电子商务中的翘楚……相同时代的创业英雄,遭遇为什么截然不同?
马云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一个强大且可持续,且符合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他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圈了一块地,盖了一个商场,但这个商场的门槛并不高,更像一个草根式的贸易集市,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小商小贩们,都可以在这个商场里吆喝赚钱。
不过,王峻涛的商业模式也不差,现在的一些电商大佬,如京东、当当网,沿用的还是王峻涛的商业模式——B2C。
决定马云与王峻涛成败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虽然马云的梦想与王峻涛的梦想都很宏大,前者“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后者要达到电子商务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但马云梦想的实施是步步为营的,接地气,几乎达到了与现实无缝链接的完美结合。而王峻涛不顾1999年的电子商务土壤的贫瘠,就拉开做大百货的架势,梦想过于超前,悲惨落幕就在所难免了。
马云在电子商务领域攻城略地的稳打稳扎,从三次危机可见其循序渐进。
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中国的产品大量过剩、出口萎缩,很多中小企业主为此忧心忡忡,以求打破瓶颈。而创办中国黄页3年后被迫离开中国黄页,北上做经贸部项目终不得志的马云,此时却舒展眉头。他要打造了一种B2B的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交易服务平台。
2003年的“非典”又带给马云一个新的机会。非典让全国很多人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之中,而马云却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嗅到了另一种商业的气息。非典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变得困难。而马云推出的个人对个人的C2C业务——淘宝网,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实现生意上的无障碍的沟通。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中小企业的海外出口贸易陷入困境,马云于金融危机之前推出的B2C的网络平台——淘宝商城,却让中小企业大量的剩余产品走进了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家中。在马云看来,这是一个化“中国商业环境不完善”之危为“淘宝发展”之机的一个良好机会。
“其实中国这样的发展对电子商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正是因为中国的这几十年零售行业发展的一些不完善,还有中国的商业环境不完善,所以我们成为了主流。”
三次危机,给马云提供了三次机遇。抓住商机的马云,分别推出了B2B的阿里巴巴、C2C的淘宝网、B2C的淘宝商城三个电子商务的平台。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经历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的不幸的马云,在商业领域,却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幸运。
事实上,这些让旁人羡慕的“幸运”,恰恰是阿里巴巴与中国经济、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佐证。
1999年以来,互联网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中国网民人数翻番增加。到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网民人数接近3亿,庞大的网民数量成为电子商务发足奔跑的基础。互联网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突飞猛进,则为电子商务披荆斩棘准备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中国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更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诞生了大量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以及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他们有着蓬勃的发展活力,需要更多更实用的销售渠道。牛文文认为,阿里巴巴的建立,恰恰是迎合了中小企业的需求,“中国是一个制造过剩的国家,是个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庞大的国家,它的产品需要内销。内销首先第一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