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是怎样熬出来的?
在美国西雅图亚马逊总部的普通会议室里,人们会发现,并不太大的会议室总会摆放着一张椅子,长久以来都没有人坐过这张椅子。贝索斯称:“空椅子其实象征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在会议中,最重要的人并不在场,他就是用户。”
美国太平洋西海岸城市西雅图,这里是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亚马逊总部就矗立在华盛顿湖的岸边。令人奇怪的是在这家美国最大的电商公司里,人们在天花板上安装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门,或许它是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记住那样一个历史时刻。
1995年7月16日,一张由门板临时拼成的工作台,三位员工和一台电脑,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车库里,古巴裔美国人杰夫·贝索斯搭建起一家名叫亚马逊的网站。
不过,这家日后闻名遐迩的企业当时未免太过寒酸,不但老板要亲自打包,而且连个像样的包装台都没有。至今,贝索斯都对打包的细节记忆深刻,“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员工跪在坚硬的地板上打包,膝盖都快疼死了。我说我们需要护膝。我的一个同事说,杰夫,我们不需要护膝,我们需要包装台”。
杰夫·贝索斯的起步境况还不算是最坏的。作为中国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双重拓荒者,马云的起步更为艰难,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更大。
1995年的秋天,小个子马云出现在西雅图湿漉漉的街头。因为一笔失败的生意,他来到西雅图寻求帮助。
1964年,马云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家庭。经过三次高考,在20岁那年才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他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英语老师。
做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第一家外文翻译社,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儿。虽然没挣到多少钱,马云的翻译社在杭州却小有名气。1995年,浙江省交通厅和美国产生一笔债务,“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被委托去催讨这笔债务。
结果,债务没追回,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却在西雅图发现了改变他一生的互联网。回忆当年,马云表示:“我当年学英语,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
在朋友家中的电脑上,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子商务:
“我把我杭州的翻译社的那个公司做一个网页,然后放在上面看看,我记得九点钟我们挂上去,12点钟,因为我们去西雅图去逛了,突然我朋友就说,马云,你来看,5封Email,来自美国的、日本的,还有德国的,他说这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第一家来自中国公司的网站,你在哪儿,想跟你谈谈,我那时感觉到,这东西可能将来有戏。”
对互联网技术一无所知的马云却相信这个新鲜事物将会让他的事业芝麻开门,回国后马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阿里巴巴。
不到20年的时间,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两家曾经籍籍无名的企业,经过快速发展与扩张,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标杆。
贝索斯和马云终于从渺小、平庸熬成了伟大和卓越。当然,其间必定经历了诸多一言难尽的辗转与坎坷。不过,抽丝剥茧,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商业经历背后,也有着共通之处——对市场常识的坚持,视用户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