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香菇的故事
    要在呈椭圆形的浙江地理版图上找到庆元县,得费好一番眼力。事实上,一直到十年前,不少浙江人还不知道,浙江省居然有这么一个县。

    庆元地处浙江最南端,是那个椭圆形葫芦的顶尖儿。它也是离省城杭州直线距离最远的县。1984年,庆元的人口是17万,全县农业人口比重占到了94%。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满山遍野的原始森林,是全省林业重点。

    山多人少,地偏路遥,对大山中的庆元人来说,外面的世界离他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庆元县县城松溪镇东头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廊桥,约五十来米长,静静地横跨在山涧之上。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山里人进行集市交易的唯一地方,三日一小集,七日一大市。每当到了这样的日子,山民们就从百十里外赤脚挑担,姗姗而来。担子里挑的是自家产的青菜、山笋和鸡蛋,换回的是山里生活不可或缺的蜡烛和布匹。

    千百年来,涧水清清,大山静静,贫困像山藤一样缠住了庆元人。

    可是,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就在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里,庆元人突然冲出了大山,他们扯开那双在大山中跋涉惯了的大脚板,三步并作两步,竟在短短的几年中便追上了现代生活的步伐。

    在浙江省的所有县市中,它是第一个在省级电视台上替自己做形象广告的县;它是第一个向国外派出农民留学生的县;它还是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视为第三世界农村发展新模式的县。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香菇和圆它而生发出的市场带来的。

    1985年,庆元县政府的一位干部无意中收集到一张剪报,那是一条只有数十字的简讯:香菇成了都市居民餐桌上的新宠儿,不久前,福建莆田农民发明了“袋料香菇培植法”,使当地的香菇产量大增。

    这位干部眼睛一亮。庆元县除了树木,最多的就是这香菇了,为什么不也来开发一下?香菇最大的优点是体积小,分量轻,价值高,正适合长途运输条件不佳的庆元。

    于是,一个“兴菇立县”的计划启动了。

    全县二十多个乡镇的山民都被动员起来了,金融部门千方百计为农户提供启动资金,供销、工商部门则开办各种产供销示范班,县政府不但组织人员到莆田学袋料香菇的新技术,还于1986年派出三位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到现代香菇的发达地日本国的静冈县去留学。

    也许是被贫困缠得太久了,任何一个“脱身”的机会对山里人来说都是那么地珍贵。1987年,全县从事香菇生产的农户星火燎原般地发展到丁2500户,香菇总产量达到了64万公斤。香菇堆满了屋前房后,上千个菇民自告奋勇地出山推销。

    而县政府也为打响庆元香菇的名气动足了脑筋。1989年,他们得知香港中文大学有位叫张树庭的生物学教授已论证出世界香菇的源头就在庆元时,他们立即意识到一个金娃娃掉进了庆元大山中。

    于是,便有了1990年的“国际香菇生产暨产品研讨会”,便有了从1992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中国香菇节”,便有了轰轰烈烈开张起来的“中国香菇城”。为了扩大影响,县政府咬紧牙关,硬是从紧巴巴的县财政中抠出几十万元,在浙江电视台做起了广告。为此,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自愿少领三个月的工资。

    深藏山谷的香菇终于香了起来,清香飘出了庆元,飘出了浙江,而后又飘出了中国。

    如今,庆元香菇年产量已超过了一万吨,占全世界香菇产量的八分之一,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这些香菇中的70%被来自日本、东南亚的客商收购。

    庆元理所当然地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香菇生产和集散地。

    1996年,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农民创世纪简介 >农民创世纪目录 > 香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