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乱世思弘羊


    刘晏自幼聪慧,其“神童”之名被写进了。八岁那年,唐玄宗禅封泰山,刘晏献《颂》,因文辞婉丽而被皇帝授予“太子正字”的官职,算是全唐最年轻的官员。中就咏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刘晏从青年时就开始当官,从县令逐级升迁,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公元756年)被任命为度支郎中,即户部主管财政收支的副长官,到叛乱平息的公元763年,他取得刚刚登基的唐代宗的信任,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副宰相,同时兼领人事和财政事务,成为帝国最重要行政首长之一。他前后主管天下财政长达二十多年,是有唐一代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长官。

    在财经思想上,刘晏并无特别的创见,基本上是“桑弘羊再世”。在当时的知识精英阶层,桑氏之名已然败坏,然而就如同桑弘羊力排众议地褒扬商鞅一样,刘晏亦视桑弘羊为楷模,在一份致前辈长官的信中,他表示要“象贾谊那样的为复兴汉室而努力,学习桑弘羊的功利之术,竭尽全力,以报答前辈的知遇。”与桑弘羊相比,刘晏身处皇室权威急速下坠之际,当然更为凶险,为了重现中央集权,他的手段更加的巧妙。

    第五琦的盐政类似于战时政策,过于霸道,其弊有二,一是政府完全控制了定价权,市场弹性丧失,导致盐价暴涨;二是官府卖盐,多设机构,开支浩大。刘晏主政后后,对其进行了部分的修正。首先,他把统购统销政策改为“民产-官收-商销”,这个办法大大减少了盐政机构的人员庞大和行政成本,其次,他在全国十三个重要产盐区设立巡院,一方面打击私盐,另一方面则保护获得政策牌照的盐商的利益,其三,他制订了“常平盐”制度,以保证非产盐地区的盐价供应,防止投机商人囤盐牟利。

    若比较刘晏的盐法与之前众人——从桑弘羊到第五琦——的不同可以发现,他的“民产-官收-商销”是一个效率更高、更注重利益分配的官商合营模式。这些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食盐专卖收入逐年增加,十多年增长了十五倍,以致于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这也是财政史上,盐税占国库收入最大比例的时期。

    除了官营盐业,刘晏还对全国的重要商品产销进行管制,把桑弘羊的平准、均输制度重新搬了出来。他在各地建立常平仓――仓储和物流中心,设置了知院官,随时了解各种商品价格的动向,然后“贱增贵卖”,以获其利。《旧唐书·刘晏传》记载说,“他全面掌握了商品的供销动向,政府获得了重大的利益,而市场波动则得到了平抑,这是真正高明的治理之术。”中唐在安史之乱以后,没有陷入更大的乱境,与刘晏以果断的专营政策迅速地改观了中央财政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史家授予了一个桑弘羊式的评价——“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历来史家对于那些主张工商管制的历史人物,都一般性地认为他们是重农抑商论者,譬如宋代大学问家欧阳修在《新唐书·刘晏传·赞》中就说刘晏“排商贾”。其实,这是绝大的误读。胡寄窗早在1960年代创作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中敏感地指出,之所以管制工商,是因为桑弘羊、刘晏等人比谁都明白工商对国家税收的重要性。

    刘晏为政十分勤勉,大小政务无论轻重,都能在一日之内就做出决断。他上朝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卷,常常是秉烛达旦。在他的精心打理下,代宗执政的将近二十年,经济元气日渐复苏。

    公元779年,代宗驾崩,37岁的长子李适即位,是为德宗。此时,中央财政已摆脱了窘迫的困境,按《新唐书·食货志》的计算,与安史之乱时相比,国库收入起码增长了十五倍,治国者再燃削藩的雄心。李适是一个跟太祖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简介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目录 > 第八章 乱世思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