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1941年:大后方
名字,他将在以后的一个章节中担任主角——曾经在战时一再批评说,“不要盲目地借用凯恩斯理论,凯氏理论是死板和、机械的,用在产业落后的中国更加是时地不宜,应尽量鼓励民营而避免政府直接经营。”但这些声音,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显得非常的赢弱。据陈真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显示,到1942年时,不包括军工生产和国营与民营合资的企业,仅以国营、公营、省营等方式存在的国有资本,大致已占到国民党统治区内工业资本总额的69.58%。

    基于上述事实,便很自然地衍生出了另外两个现象:一是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勾结达到前所未见的程度,最终形成了独立于一切社会阶层之上的特权阶级,它们成为妨碍工商进步的、最反动的势力。二是因民生物资短缺和金融政策的失控,通货膨胀空前恶化,民不聊生,国民经济呈现为“最坏的状况”。

    正如我们在1934年的“孔张之役”中看到的,国营资本对国家经济的渗透及最终控制,始于金融,并终于金融。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完全可以从这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化来进行评估,此律百年不爽,迄今有效。中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金融的控制进一步增强,1939年9月,蒋介石签署法令,“特派中国农民银行理事长蒋中正为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银行联合办事处总办主任。”同时发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规定“四行办事总处,负责办理政府战时金融财政有关各特种业务。”从此,国营的四大行再次强化垄断,“四联总处”成为国家金融的惟一权力机构,蒋介石拍着胸脯把自己任命为主任,而常务理事、副主任就是孔祥熙。

    此时的孔祥熙正处在一生最风光的时刻,自国府迁至重庆之后,他相继当上了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权势熏天,仅在蒋某一人之下,现在又一举统领四大行,做起任何事情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先说他理财治国的表现。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后方的国民经济就日渐滑向崩溃的边缘。由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物资极端短缺,据张公权的记录,“连正常的工业生产也维持不了,由于五金、金属制品、化学原材料的供应短缺,绝大多数工厂减产,其余少数工厂竟关闭停工。1940到1944年期间,各种基本粮食的供给量仅及1939年的10%,衣着类物品的供给量在整个中国都低于战前的水平。工业生产的消费品,1944年的供给量低于1938年的10%。而与此同时,大量人口涌进大后方,更是加剧了总需求的不断扩张。”

    一方面是需求远远大于供应,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治理的无能,孔祥熙的治国水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有任何的提高,他惟一的办法还是印钞票,反正四大银行的印章全部在他手上。国民政府的战时支出中,约75%是靠印制新纸币来弥补的,一度因为用钞量实在太大,中央银行只好委托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大东书局来帮忙印钞票。就这样,空前恶化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据杨格、张公权等人的研究,零售价格的年上涨率分别为:1938年的49%、1939年的83%、1940年的124%、1941年的173%、1942年的235%、1944年的231%和1945年8月前(抗日战争结束前)的251%。美国学者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的计算是,从1940年至1946年,中国大后方的物价每年平均上涨300%以上。《剑桥中国史》认定,通货膨胀的基本起因是金融性的,抗战八年期间,平均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2600倍。

    除了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之外,全国几乎所有国民都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以两个中产阶层——公务员和大学教师的境况为例,到1943年,政府公务员的实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十七章 1941年: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