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企业史人物 定县实验
    1943年5月24日,是伟大的思想启蒙者尼古拉·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的纪念日。当日晚间,全球180名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聚集在美国纽约市的卡立兹教堂,隆重纪念哥白尼,同时颁布“当今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名单中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杜威、企业家亨利·福特等人,其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叫晏阳初(1890-1990)。

    对晏的表扬状是这样写的:“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的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办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是年11月,当时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刊登专文介绍晏阳初,内文引用晏的话说,“没有任何一国能超越其民众而强盛起来。只有这许多大众——世界上最丰富的尚未开发资源,经过教育而发展,且受教育而参加他们自己的建设工作,否则将没有和平可言。”

    晏阳初是四川省巴中市人,早年在成都的美国教会中学读书,23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大学(香港大学的前身),按当时规定,他如加入英国国籍,就可获1600元奖学金,晏婉拒,理由是“这对中国人说来,代价太高了”。三年后的1916年,晏阳初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后又入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学位。

    就是这位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中国青年,却在后来的70多年里把全部生命都献给了贫穷而苦难的祖国同胞。早在1918年6月,他就飞赴法国战场,为那里的华裔劳工服务,替他们写家信和提供最起码的医疗服务。他还创办了一份《驻法华工周报》,在一篇社论中他认为,“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开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把那老心老肠革去,换一个新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1920年,晏阳初归国,开始试验他的“革心”理想,而其下手之处,就是最艰难、最漫长而难出成效的平民教育。他以长沙、烟台、嘉兴三地为试点,发起了“除文盲,做新民”的识字运动。1923年秋,他在古都北平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简称“平教总会”),任总干事。

    1929年,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的翟城村,开始了日后非常出名的“定县实验”。当时的一家报纸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的运动。清朝时的科举出身者、大学院长以及许多留洋的博、硕士们不畏艰苦,纷纷离开城里的职位和舒适的家,来到偏僻农村,寻找中国人民古老落后生活方式的复兴途径。

    在定县,晏阳初等人摸索出一套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四步方案,提出了治“愚、贫、弱、私”的农村改革理论。晏身住农家,衣着粗布,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农民扫盲,他还亲自担当村保健员,为农民治疗沙眼和皮肤病,布种牛痘及猩红热预防针。他很深情写道,“中国的农民负担向来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是农民,流血抗战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的需要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

    晏阳初在定县扎根十年,兴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堪称平民教育与社会改造壮举的大实验。平教总会在这里组织扫盲、改良农作物与畜牧品种、兴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兴办产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企业史人物 定县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