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企业史人物 嘉庚助学
    1934年2月19日,在新加坡的一个米店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华人实业集团陈嘉庚有限公司宣告在两天后收盘。公司旗下的橡胶厂、饼干厂、锯木厂、砖瓦厂以及菠萝罐头厂等尽数关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波及13万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维持。

    陈嘉庚(1874—1961)是过去十年里最成功的海外华商。闽南及广东潮汕地区自古就有下南洋求生的传统,很多人因此成为当地的富商,他们成为华人企业家群体中很独特的一支,一直到今天,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首富仍然是华裔企业家。他们对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崛起,有不可取代的功劳,新加坡的英国总督瑞天咸(F·Stenham)就曾说,“政府收入十分之九,皆出华侨之手,对此勤劳耐苦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南部海滨同安县的一个小渔村集美,他17岁时南航7000里,到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后因族人舞弊和嗜赌,导致破产。陈嘉庚两手空空,替父还债,先是开办菠萝罐头加工厂,后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身风险很大、利益也很高的航运业,他的两艘3000吨级的海轮先后被德国军舰击沉,却从法国政府那里收到了巨额的保险赔偿。1918年,他拿着120万元保险赔款,倾全力于新兴的橡胶种植业。先后购进数千英亩橡胶园,1922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股市委靡,橡胶市价连续下滑,陈嘉庚逆流而上,出资收购了近万亩橡胶园和10家橡胶厂,建成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综合型橡胶制造工厂。

    三年后的1925年,市道果然翻转,随着经济复苏,橡胶价格从年初每担30多元暴涨到年底的200元,陈嘉庚一举成为“橡胶大王”,鼎盛时期,他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万人,公司总资本达1500万元。

    陈氏的“橡胶王国”仅仅维持了四年,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灾害迅速延烧全球,美国是新加坡、马来亚橡胶的主要买主,需求的萎缩导致市场崩塌,橡胶每担仅值7、8元,与几年前的抢手相比恍若隔世,一双过去卖1元多的橡胶鞋,现在竟跌至2角。1930年3月,陈嘉庚橡胶制造厂发生火灾,如同雪上加霜,遍设各地的商店不时发生倒闭或经理卷款潜逃的事件,所有不动产急剧贬值。到1931年8月,陈嘉庚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等八家债权银行提出的改组要求。在其后的将近两年时间里,银行家们急于减少亏损,将陈氏集团的工厂关停并转,分敲零卖,陈嘉庚万分痛心却无可奈何。终于在1934年,宣告解体收盘。

    陈嘉庚的经营败局,与他刻意扩张的激进战略有关,当时舆论对他就有“孟浪”之讥,此外,庞大实业缺少金融体系的支持也是败因之一,据华商陈维龙的口述回忆,陈嘉庚发生危机时,华人银行竭尽全力只贷给他100万元,远远不能解渴,只好被迫接受英资银行的苛刻条件。1933年5月之后,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得到缓解,欧美订单开始增加,英国人控制的董事会突然做出决定,将陈氏企业所产胶鞋全部归一家英国贸易公司单独包销,陈嘉庚激忿抗辩,不肯在合同上签字,董事会最终竟强行履行此约,一位英国董事说,“我英国之权利不容他国人染指”。

    收盘后的陈嘉庚,日后再无大作。他之所以被视为企业家的楷模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偶像,却是因为他数十年持之不渝的助学热情。他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他在教育上的持续投入可用“痴狂”两字形容。

    跟南通张謇一样,陈嘉庚发誓改造家乡渔村,1914年,他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目录 > 企业史人物 嘉庚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