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译序:虚虚实实,亦真亦假
恺蒂
2002年布克奖(Booker Prize)得主扬·马特尔(Yann Martel)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书(Life of Pi)一出来,去书店看到,没有犹豫就买了两本作为给亲戚朋友的圣诞节礼物,原因有三:一是此书出版的就是大方漂亮的平装本,加上南非书税和兰盾贬值仍能让人消费得起;二是它的封面设计讨人喜欢,蓝色的大海,一条小船,船上懒洋洋躺着一只金光灿灿的老虎,船头是一个黑黑的男孩的影子,顺流而上的是一群鲨鱼、海龟;三是听到不少关于此书的介绍,实在是很想知道一个16岁的印度少年和一个重达450磅的孟加拉虎如何在一只救生艇上共同生活七个多月。所以虽说是买给别人的礼物,但是还是忍不住要先睹为快,我与F人手一册,比赛看谁进展快。当然,读时要格外小心,不能有任何皱褶,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看过最初的一百页后,整个故事就飞了起来,让你放不下手,两天的工夫,还没有来得及在白白的书叶上打上灰色的手指印,整本书巳经读完。得布克奖的小说如此流畅好读,这很少见。
其实,我不能说这部小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马特尔也称不上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确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小说的开篇序言亦真亦假,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的基本上是马特尔自己的经历:第一本小说出版后如石牛入水,只卖出几百本后就无人问津;第二部小说刚刚开头就文思枯竭,于是,作者离开加拿大前往印度寻找灵感,然而,每天坐在咖啡馆中看着热闹的世界过往,灵感却总如长长的细线那一头的风筝,刚刚要抓到手,游丝断了,风筝飞了,头脑中又是一片干枯,于是,正打算要收拾行囊打道回加拿大,他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咖啡馆中遇到一人。当然,此时,小说的虚构就出来了,此位印度智者说:"我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让你相信上帝。"接着此人介绍了一位他们家的世交,现住加拿大的帕特尔。作者回到加拿大,找到帕特尔,听帕特尔讲述他一生的故事,于是,形成此书。
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在加拿大采访帕特尔,帕特尔对于他少年时代在印度生活的回忆,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叔伯亲戚,他的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的朋友,他们家的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最重要的,是出身印度教的他如何发现基督教与回教都很有道理,如何在教堂中接受了洗礼,在清真寺中皈依回教,如何同时信仰这三种宗教。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例如帕特尔对于三教的皈依,别人对他不解,他说:"我只想热爱上帝!"还有在加拿大,每次书中的"我"去采访他,总是逐渐发现帕特尔的一些私人生活,先是发现他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位妻子;然后又发现他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儿子,采访将近结束时,人们意识到帕特尔还有一位可爱的四岁的女儿。"我"颇为感慨至少,这个故事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这第一部分中很大一部分文字,都让人觉得冗长乏味,描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在印度的生活,而这种描绘,没有作者的切入骨髓的生活体验,也就如隔靴搔痒,可有可无。于是边读边想:如果我是编辑,肯定要把这九十多页删成30页。值得一提的还有帕特尔的名宇,他大号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Piscine Molitor Patel)是取法国巴黎一家游泳池之名,但是Piscine与英文小便同音,于是帕特尔从小在学校中就常常遭到同学取笑,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简化成Pi,意味圆周率,自以为是酷名字。上海好友曾来电子信称此书为《屁的一生》,这是汉语无意中的巧合,虽然是"尿"不是"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