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禅的影响(下)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都是骨子里是道而外貌是诗。
这两种写法,在家人的笔下也都有。可是相似的情况不同:前者几乎是照猫画虎,十之十的明道;又因为道总是枯燥的,附和的不多。后者就不然,而是有了大变化,就是不是写道诗,而是写诗带一些禅意(清幽淡远的世外意);又因为这既有理论作靠山,又有某种意境可供欣赏吟味,于是用力这样写的就相当多。
先说前一种,用诗体明道的。其中有的明佛道,是禅的近亲。
如赵扌卞居士的:
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其书斋名)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莫将居士的:
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都有禅悟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味。宋以来的道学家有时也用这样的办法表意,虽然所明的道未必有很多的禅意。如程颢的《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程诗是间接写心,朱诗是直接写心,这心虽是道心,却是与禅理相通的道心。道学家以外,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士大夫也有用这种办法表一时有所悟的。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都是用隐语发点世俗的小牢骚,诗意很少;只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就语言的性质说是带有禅意的。
下面说禅意诗的大户,那是地道的诗,而带有清幽淡远的世外味。这还可以细分为三种。一种是写清幽淡远的景物,以表现远离烟火的世外味,如:
(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另一种是表现以慧心观照而得的空寂之感,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唐庚《醉眠》)
(6)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孙友箎《过古墓》)
还有一种是轻轻点染,以求于迷离恍惚中有言外意和味外味,也就是以禅理说诗的所谓韵味或神韵,如:
(7)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8)白藕作花风已愁,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D(原缺,疑当作“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秋。
(《续本事诗》“诗媒”条记王氏诗)
(9)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王士禛《秋柳》四首之一)